产值或达万亿元 保持两位数增速
“‘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产业将呈现滨海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电影视业、体育与休闲文化产业、庆典会展业五龙竞进的局面,海洋文化产业预计能达到大约12%的增速,到‘十二五’末总产值可逼近一万亿元。”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张开城日前向《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透露。
他的说法,得到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海洋文化处副处长刘家沂的初步认同。刘家沂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海洋文化产业有望成为继海洋现代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之后,中国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刘家沂称,这是海洋文化产业首次被提上国家政策议程。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孙若风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未来5到10年,国家将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7大重点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与上述产业的交叉领域,不仅可以享受共性的扶持政策,未来不排除与国家海洋局合作,进一步确定海洋文化产业的政策方向。”孙若风表示。
前景海洋文化产业产值逼近万亿
孙若风指出,党的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近两年勃兴的文化产业包括生态文化、传统(儒家)文化、红色文化等,而生态文化产业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优秀传统,也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情需要和全球潮流。海洋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两年发展最快的一项。
张开城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海洋文化产业的专家。他表示,海洋文化产业可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体育、休闲与娱乐业,海洋庆典会展业,海洋新闻出版业,海洋广播电视电影业,海洋艺术业。
据张开城统计,按文化产业同心圆分类法的窄口径计算,2010年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3255.33亿元。2010年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宽口径统计增加值约为8093 .33亿元(含滨海旅游业),预计“十二五”增速在12%左右。
商机各地争辟海洋文化产业新阵地
孙若风指出,海洋文化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海洋产业。如今,依托海洋资源的一次、二次产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已经凸显,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海洋文化产业无疑将成为突破海洋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支点。今后的海洋文化产业将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孙若风表示。
“文化产业不像传统工业,对人才、资金、环境、设施等有很强的依附性,大城市在这方面的条件更优越。”刘家沂预计,我国具有良好海洋文化底蕴的地区包括辽宁旅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省蓬莱、长岛、青岛即墨;浙江舟山沈家门、普陀;福建省厦门、武夷、惠安、福州、福鼎;北京……“这些区域都有望成为海洋文化产业的新阵地。”刘家沂称。
谈及海洋文化产业的部际协调机制,刘家沂称,为使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内生性增长性质,需梳理产业政策,完善政策衔接,充分利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因而,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技术性产业,深入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内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诤言海洋文化产业需避免“破坏性开发”
“低层次开发海洋文化资源造成产业落后,资源浪费。对无形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创意产业发展更远远不够;产品类型单一;缺乏长远规划等是目前海洋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海洋经济学家表示。
在市场规范方面,多位海洋经济界人士呼吁,应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区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产品共组,联合宣传,共同开拓市场的目的。此外,海洋文化产业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出发,避免破坏性建设,重复建设,过度开发等。尤其对一些易于为历史所湮灭和人为毁损的民俗文化、历史建筑等要加以拯救。
在产业格局方面,海洋系统的相关人士也指出,首先,政企不分、管办不分、大包大揽的弊端依然存在。其次,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具有带动效应的大型文化集团的发展明显滞后,“文化航母”尚未组建和成形。最后,绝大多数文化产业属于国有性质,集体或民营文化产业数量少、规模小,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文化产业更是凤毛麟角。
孙若风强调,“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五大任务:一是调整产品结构,既要满足消费需求更要满足生产需求;二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关键不是做大规模,而是促进竞争和鼓励创造;三是调整所有制结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四是调整技术结构,实现合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发展;五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在全国统一市场环境中合理配置产业资源。(记者 梁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