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因为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拆除的全州县永岁乡和好铺村一群21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现在,在全州县枧塘乡白里头村“复活”了。出巨资买下这些古民居,拆除后又让其异地修复的,是全州一个叫唐以金的农民,今年已经66岁。他的做法有人欢喜有人忧。

白里头村古民居修复施工现场。

在和好铺村古民居的原址,一条新铁路的路基已具雏形。

唐以金(右)在古民居修复施工现场征求县文管所所长王辉的意见。

唐以金说,村民将一些私藏的雕花构件主动送来“完璧归赵”,让他很感动。
桂林生活网讯(新闻调查记者蒋扩 文/摄)最近,一件稀罕事在全州县被人们口口相传谈论着。
两年前,因为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拆除的全州县永岁乡和好铺村一群21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现在,在全州县枧塘乡白里头村“复活”了。
出巨资买下这些古民居,拆除后又让其异地修复的,是全州一个叫唐以金的农民,今年已经66岁。
全州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较多,类似的古民居很多,现在大多人去楼空、年久失修。
但唐以金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古民居的保护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除政府投入外,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并无不可,还有人认为,将古民居搬迁到异地复原,感情上难以接受。
● 买旧房:拆了异地重建
“走,我带你们去看看!”
10月21日上午,记者与全州县文管所所长王辉来到距全州县城约4公里的白里头村,见到了正在现场指挥古民居修复施工的唐以金。
唐以金今年66岁,稀疏的头发已变白,上穿唐装,下穿解放鞋,走起路来显得很精神。
记者看到,古民居修复施工现场依山傍水,位于灌江西岸的一片开阔地上,荒地上堆着旧砖瓦、旧木料等建筑材料,已建好几座房屋。
房屋之间有稻田,一阵风吹过,掀起金黄色的稻浪。江边一架仿古水车,正在送水上岸。
4年前,这架据称广西最大的仿古水车投入使用时,记者来采访过。当时因为缺水,附近的稻田大多只种早稻没种晚稻,还有一些地上种着旱地作物。
这架水车就是唐以金做的,当时主要是为了帮村民抗旱。
“我决定在这里修复古民居时,水车又成了一种配套设施了。”唐以金这样说。
记者随唐以金来到一座已基本修复完工的古民居前,见大门的两侧贴着一副新写的对联:“熔铸农耕文化精神,打造古居旅游胜地。”
里面的侧门、柱子上也贴着新写的对联。
从对联的内容可以看出,近日在这里举行了古民居搬迁暨修复上梁仪式。
唐以金说,这组古民居是从14公里外的全州县永岁乡和好铺村搬来重修的,主房为4座房屋相连,房屋之间有天井相隔;主房的南北两侧是附房,每侧有3座。它们建于清朝嘉庆3年,按照文物部门的说法,称其为一组古民居更贴切。
唐以金还说,在这组古民居修复动工之前,为了确保质量,他特地买了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正房”,其长度、宽度均为“三丈六”(即10.2米),将之搬迁到这里进行了修复,随后又买了一座建于民国初年有3层高的“洋楼”,搬迁到这里进行修复。
“我对这些古民居的修复质量有把握后,才敢对和好铺村的这组古民居进行动工修复。”
唐以金说,这组古民居的木制、石制雕花有上万个,由于原来就缺失了一些雕花,对缺失的那些雕花只能“依葫芦画瓢”进行仿制,这是修复过程中遇到的大难题之一。
● 斥巨资:一拆一建花了几百万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农,为何要将辛苦赚来的巨款用来做这样的事呢?
唐以金的老伴说,家中4个子女对父亲买古民居的做法都表示反对。
唐以金告诉记者:“用这组古民居建一个民俗博物馆,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我多年的愿望。”
唐以金是全州镇人,因为家里贫穷,初中只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16岁开始学习木、砖、瓦工等建房技能。看到匠师们将一根根普通的木料、一块块平凡的石头,转瞬间变成了一件件寓意深刻的传统艺术精品,不禁被这种精湛的工艺所吸引,“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保护古建筑的念头。”
唐以金沉醉其间,尽管后来转行做了建筑,但对传统建筑工艺仍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感。
2009年,因为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需要,和好铺村的一组古民居将被拆除。
这个村位于湘桂铁路、322国道之间,在公路、铁路修通之前,是南来北往商贾贸易的集散地,村上有很多古民居。
“将要被拆的这组老房子,是代表了桂北地区传统建筑特点的老建筑,是研究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一旦损毁将无法挽回。”
唐以金对记者说,拆古民居的消息,加快了他实现心中愿望的步伐。
他对住在古民居里的20多户村民说了自己的打算:“我把它们拆了运走,要在另外一个地方按原样修起来,还可以注明它们建于何时何地,以及是何人所建,一句话,以后你们还有你们的后人,什么时候想去看看老房子都可以!”
村民们同意卖,但唐以金的家人却反对。情急之下,他不顾家人反对买下了那组古民居。
唐以金对记者说,他跑了几个地方,后来才把“复原”地址确定在白里头村。
从古民居拆下来的材料,大货车跑了140趟才运完。而包括投资120万元修通的一条进白里头村的公路在内,他用于古民居一拆一建的总投资现在已超过800万元。
记者看到,在唐以金出示的这个民俗博物馆的整体规划设计中,该馆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000万元,预期5年分两期工程完成。
而最令人惊讶的是,唐以金打算在这里“复活”100座古民居。
● 古民居:搬迁有“讲究”
和好铺村的这组古民居被搬迁到白里头村“复活”,有关部门对此有什么说法呢?
全州县文管所所长王辉介绍,古民居搬迁是有“讲究”的,按规定已列入各级保护范围内的文物,其搬迁必须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同意。
据王所长介绍,全州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较多,现已确定298个文物保护点,其中有两处已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有15处被列为自治区级文保单位。
“以古民居为例,有些是不是具有保护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审核。目前已登记的古民居主要有4个点,分别在石塘镇的沛田村、太白地村,以及东山瑶族乡的上塘村、凤凰乡的畔塘村。”
“2009年,我们到和好铺村去看了,当时认为那组古民居有保护价值,可惜以前没有对它进行普查、登记。”
“修铁路是国家重点工程,古民居一定要搬迁。村民没有能力让它们搬迁,文物部门也没有能力,唐以金答应搬迁并尽快修复,我们也才放下心来。”
“2010年,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唐以金提出修复这组古民居办民俗博物馆的申请,我们认为符合文件精神,就支持他向上级主管部门去争取项目。”
王所长所说的“符合文件要求”的依据,就是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0年1月29日出台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即“文物博发〔2010〕11号”。
唐以金说,和好铺村的这组古民居虽然没有列入文保单位,但对它的搬迁也很“讲究”:他是在县文管所的支持和帮助下,按照文物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对实物进行绘图、摄影、编码后才进行拆除的,修复时也经常请县文管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对古民居来说,木构件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每拆一件,哪怕是最细小的部分,都要拍摄影像资料,记录它原来所在的位置,要让古民居的每一个小构件原来在什么位置,最后也将放到什么位置,就算是两边一模一样的窗户也要进行编号,确保不被混淆。”
“博物馆建成后将免费供人们参观,也为那些研究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人提供方便。”
唐以金说,他希望此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更多的人吸引到古民居保护工作中来。
● 新探索:古民居保存的新路子?
“老唐把那些老房子都买走了,他的做法有人欢喜有人忧。”最初,对唐以金放心不下的就是和好铺村的村民。
村民老蒋对记者说:“从老唐拆掉老房子、拉走材料到最近为古民居修复举行上梁仪式,我们一直都关心着进展,后来,见他是真心想修复老房子,我们才放下心来。”
唐以金告诉记者:“和好铺村有20多个村民对那组古民居拥有所有权,有人担心我将它拆散了零卖,就偷偷地取下一些雕花构件藏了起来。后来,他们见我真心要修复古民居,就主动送来了那些雕花构件。”
他还说:“村民的行为让我很受感动,我认为只有将古民居修复好,才能让那些村民放心,也才能让更多关心古民居的干部群众放心。我今年已经66岁了,我争取在70岁前全部完成这个项目,所以,我必须要与时间赛跑。”
县文管所王所长告诉记者,当地文物部门也接到了一些群众的咨询,内容主要涉及到古民居的保护,比如上面是否有经费拨下来,要是没有经费下拨,买卖古民居需要办理哪些手续,等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州县古民居的现状让人担忧,类似和好铺村那样的古民居还有很多,它们大多还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着人去楼空、年久失修的窘境,当地也无财力对它们进行修缮。
王所长告诉记者,已经普查登记的古民居以及没有普查登记的古民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单体建筑还可以,但其周边的环境被破坏了,比如建新房子时没有规划,将古民居包围了,不利于古民居的整体保护。
二是有些村民嫌古民居没有卫生间,采光、防震也不让人满意,不愿维修,缩短了古民居的寿命。
三是村民想搬出古民居,但缺少建房用地。
王所长对记者说,从文物保护部门的角度来说,他们不主张也不鼓励古民居异地搬迁,因为古民居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建筑群所形成的整体风貌,它是和当地环境相融合的,因此从感情上来说古民居搬迁让人难以接受。
“但是,遇到国家建设需要拆除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在文物部门、地方政府、古民居主人都没有财力进行搬迁的情况下,民间资本参与其搬迁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只要古民居能保存下来就是大好事。”
王所长还说,唐以金的做法在全州尚属首次。最近桂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专家来现场看了,对此给予了肯定,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摸索和探讨。
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韦革还表示,唐以金在“复活”古民居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也可以提出来,以便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因为古民居的保护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政府投入之外,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让古民居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延年益寿”。
短评
民办博物馆值得期许
陆汝安
近年来,穿越剧和穿越文学极为风靡。看到剧中或书中的主人公穿越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空,回到过去的生活场景,与古人发生种种爱恨情仇,观众和读者们(尤其是年轻人)沉迷其中、津津乐道。
其实,相对于这些虚构的作品,博物馆才是最好的思想穿越载体。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方的历史仓库。面对古旧的文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仿佛看到千百年前的风风雨雨,领略到古人的喜怒哀乐。
事实上,现代意义上最早的博物馆,就是私人博物馆。史载,16世纪欧洲由于航海事业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勃兴,带动私人搜集、研究古珍物的热潮。17世纪,私人收藏家开始公开其珍藏文物供一般民众参观,私人博物馆出现。随后,公共性博物馆才在各国相继成立。
在中国,现代博物馆的起步也是从私人博物馆开始的。19世纪末,法国和英国的教会率先在上海、天津等地开办了一些博物馆。解放后,这些博物馆多被政府接管,成了新中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私人博物馆再次兴起。以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创办的观复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为代表,民办博物馆在新时代风起云涌。据2009年的统计,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已经达到了328家,占到全国博物馆的一成。但让人遗憾的是,广西是仅有的几个没有民办博物馆的省区。
乱世收黄金,盛世兴收藏。中国民办博物馆的兴起,正是经济高速发展、民间财富空前增长的必然结果。越强大的国家,就越珍惜自己的历史。富起来的中国人,强烈渴求穿越时空,寻找历史根源,梳理历史脉络,从而建立精神上和文化上的自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66岁的唐以金耗费千万巨资挽救古民居、创办民俗博物馆的做法,正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桂林现存的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尚有很多,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钱予以保护,显然不太实现。因而,与其让那些古民居眼看着一天天烂掉,还不如让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民间人士出钱出力,政府在政策方面予以扶持,对它们进行开发性保护,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我们期待唐以金创办的这座民俗博物馆早日问世,填补广西民办博物馆的空白;我们也希望桂林可以有更多的民办博物馆涌现,更加凸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