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莞市、镇两级财政污水处理费收不抵支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昨日,在东莞市政协召开的全市污水处理管理体制调研座谈会上,市财政局的数据表明,东莞市污水处理费10年收支资金缺口达2.37亿元,镇一级政府对缺钱也感同身受。 随着讨论的深入,这场调研座谈会变成了怎样解决缺钱问题的讨论会。 截污次支管网建设难以全面铺开 2003年,东莞市制定实施《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截至目前,东莞市建有污水处理厂37个,日处理规模合计为255.5万吨,年消减COD超过9万吨,污水处理率达77%。 基本建成了东莞市截污主干管网络,规划建设长约859.69公里的主干管已建成813.73公里,其中750多公里已投入运营,基本覆盖东莞市30个镇街、松山湖和生态园。 在此基础上,有22个镇街启动了截污次支管网的前期工作。 市水务局局长张国平在座谈会上说,全市现有的37个污水处理厂,均采用BOT模式建设(即项目公司获批并建成污水处理厂后,以收取处理费回收投资并获取合理利润,经营期满后,该厂无偿移交给政府)。截污主干骨网工程由政府投资,市、镇两级财政各按50%的比例投资。 他说,因为资金问题,截污次支管网的建设难以全面铺开。 污水处理费收支失衡 市财政局直属分局局长翟才善用数据支持了这种说法。 他在会上说,东莞自2002年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市、镇两级财政五五分成(大市区不参与分成),支出主要用于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运营费用,其中大部分管网建设资金借用银行贷款,用处理费偿还。 从宏观数字看,2002年到2011年6月份,东莞市污水处理费共收入65.89亿元,支出68.28亿元,收支缺口达2.37亿元。 最近两年,缺口愈加明显。2010年污水处理费收入9.93亿元,支出10.77亿元,一年资金缺口为0.83亿元。2011年上半年总收入4.37亿元,支出7.21亿元,半年资金缺口高达2.84亿元。 翟才善说,造成资金缺口的客观原因有三。一是污水处理管网越建越庞大,二是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较低,三是银行贷款额度并没有全部落实。 他说,污水处理费用收支矛盾激烈,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整个管网建设费用的支付。 尽管尚没未有完善的解决办法,但翟才善仍然说,将加强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工作,计划于近期会同市水务局等相关部门,针对全市各镇街的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核查,看有没有欠缴污水处理费的情况。包括村级水厂、自备水源企业都将面临到污水处理费的核查范围当中。 镇政府喊缺钱压力大 翟才善话音一落,会场响起一阵热烈讨论声,与会者纷纷喊“缺钱”。 大朗镇副镇长袁志良简单介绍了大朗镇污水厂运营情况后,立即谈起了该厂建设财政缺钱的问题。 大朗镇已修有33公里长的截污主干管,现设计三套次支管网建设方案。如果实行雨污分流建设方案,5年共要投资8亿元,按市、镇各按50%投资,大朗镇财政一年要投入8000万元,若是传统雨污不分流方案也需要5亿元资金。 袁志良说,按5年投资5亿资金算,大朗镇一年要支出5000万元资金,大朗一年付给BOT污水处理厂3000万元左右,加起来财政支出8000万元左右。2009年,大朗镇才收了4500万元污水处理费,2010年收了5100万元。这样,未来每年资金缺口约有5000万元,镇财政压力很大。 东莞自2002年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市财政局为每个镇专门建了专项财政账户,各个镇的污水处理费用支出从中扣除。 对此,袁志良说:“大朗镇的污水处理厂自2009年投入运营,现在我们的专项账户已经没有钱了。有的镇建设比我们慢了一年多时间,晚建的镇账户还有钱。我们希望市财政局要对先建污水处理厂的镇多些资金扶持,不要打击了我们的积极性。” 袁志良的建议得到市政协常委王旭珍的肯定,多名市政协委员就此建议展开讨论。 见翟才善没有接袁志良的话,东莞市环保局副局长莫练初笑着说:“老实人总是有饭吃的。” 污水处理厂希望尽早实现尾水回收利用 相对市、镇两级财政喊缺钱,昨天参会的多个BOT污水处理厂表示运营有微利。 黄江污水处理厂总经理叶颂卫说,其污水处理厂运营了很多年,可以保持微利,盈利不到10%。 他还透露,黄江污水处理厂处理过后的尾水已经实现回收利用,免费用作黄江镇冲洗马路和绿化用水。 他建议政府尽快实现尾水回收工作,并自荐市政协可组织相关人员到他的厂进行考察。 大朗松山湖南部污水处理厂厂长徐剑锋也说,污水处理厂可以盈利,但认为环保局处罚力度有点大,“希望该局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扣费”。 王旭珍说,处理后的尾水不应该白白留走,相关部门要加以回收利用,“因为这些尾水也可以卖钱的”。 (记者马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