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企业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中联重科:科技创新改变市场格局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11/10/8 14:01:49     
 
当今世界的产业竞争,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拥有话语权。对国家如此,对一个企业更是如此。中联重科选择了走一条“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联重科人始终深信,科技创新是始终贯注的灵魂,也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冲顶吉尼斯 

    日前,中联重科融合CIFA最新欧洲技术自主研发的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在演示区成功矗立并现场作业表演,英国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官现场测量泵车高度,并宣布新的世界纪录诞生。这不仅标志着中联重科已牢牢掌握了世界最尖端的混凝土泵车臂架技术,也标志着中联重科站在了世界泵车设计和制造领域的最前沿,再次引领世界混凝土泵车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此次上市的中联重科80米泵车保持了基于通用汽车底盘最长臂架泵车,最长碳纤维臂架泵车等多项世界纪录,是目前世界上达到可工作、可销售状态的最长臂架泵车。 

    众所周知,使用性能决定产品的市场前景。中联重科本次推出的80米泵车通过技术创新,大幅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为用户稳定、安全使用提供了保障。基于仿生6节臂专利技术开发,采用了紧凑型7节臂折叠技术,整车长度较同级别产品短30%,转弯半径更小,场地适应性更好;同时,通过全工况载荷模拟和计算,全面应用CIFA臂架技术,载荷分布均匀,臂架重心较同类产品低10%,整车安全稳定;多级伸缩腿专利技术,在保证支腿跨距的同时,减少展腿面积约35%。 

    值得称道的是,这款泵车的诞生,完全是基于中联重科所拥有的全球专利——碳纤维臂架技术和引进CIFA世界领先的全套工艺流程的结晶。泵车臂架采用的传统高强度钢板存在臂架疲劳开裂的问题,使用寿命有限,特别是1100MP以上的钢材焊接时的焊缝质量无法达到臂架材料的强度,且臂架焊接质量不可控,焊缝易开裂,臂架寿命短。复合材料和轻质合金无疑是超长臂架泵车的未来发展方向,靠提高臂架钢材的强度来实现臂架的长度提升,从技术角度来看大大提高了整车的重量和能耗,已经没有什么空间了。中联重科的碳纤维臂架技术可以使臂架实现“无疲劳(No Fatigue)”,使用寿命更是长达20年,大大超过传统高强钢板的使用时间。 

    目前,6桥通用汽车底盘因承重能力有限,只能支撑传统材料70米臂架泵车的重量,即使忽略对汽车底盘要求高的因素,采用传统钢板制造的80米以上臂架,其总重量将超过90吨,公路、桥梁的通过性和地面的承重能力都将受到很大局限。中联重科碳纤维技术的应用使80米泵车臂架重量减轻40%,将6桥底盘的承载能力发挥到极致,与传统70米级泵车臂架的重量相当,这是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技术优势的体现。 

    打开日本高端市场 

    自2008年9月,中联重科完成了与意大利CIFA公司的“世纪并购”后,三年来,中联重科不仅有效整合了双方的全球资源,在产品研发、工艺革新、战略采购、市场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同时还坚持自主创新,尤其强调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以此发挥科研院所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骨干中坚作用,多次引领了国内行业与国际巨头的抗衡。 

    在以创新技术摘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同时时,中联重科的国际化战略也开出了硕果。9月29日, 中联重科与日本金崛公司签订30台泵车采购意向书并宣布计划在2012年以独资或者合资的形式在日本建立生产制造基地。据介绍,中联重科能打入到以制造能力著称的日本,首开了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批量出口日本的先河。可见其产品制造能力和水平已得到日方认可,在国内工程机械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签约出口日本的30台泵车,是中联重科透彻掌握了世界先进混凝土机械产品的设计理念、安全理念和工艺水平要求后,成功开发的一款符合发达国家技术标准的高科技产品,运用泵送柔性控制技术和独一无二的臂架柔性控制技术,整车的高配置确保了产品的高可靠性,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联重科宣布,计划在2012年将以独资或者合资的形式在日本建立生产基地,涵盖了生产、研发、零配件采购于一体的本地化生产制造。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其工程机械产品在全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日本对国内市场实施保护,对进入日本市场产品的品质要求几近苛刻——这也是中国工程机械已经进入了欧美市场而几乎没有进入日本市场的原因。不难看出,此次中联重科泵车批量出口日本充分说明了中联重科在技术上已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正在吹响全面进入国际高端工程机械市场的号角。 

    专家认为,日本此次能在短时期内迅速决定采购中联重科30台混凝土泵车,再一次证明中联重科已真正拥有了向全球高端市场扩张的技术和工艺水平,也标志着中国混凝土机械领域出口日本实现了零的突破,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乃至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探索出了一条国际化的发展出路。 

    目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家投资拉动政策的影响下,各企业不断扩大产能,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产能过剩已无法避免。挖掘国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是国内各企业必然的选择,只不过,这一次中联重科又走在了行业的前沿。 

    国际化战略浮出水面 

    可见,出口日本仅仅是中联重科一直在精心布子的恢宏棋局“全球市场”中的一颗棋子,也可以说是中联重科“全球市场”的一个缩影,中联重科独具特色的“融合创新•全球市场”国际化战略在这次发布会上第一次清晰地浮出水面。 

    据悉,“融合创新•全球市场”这一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中联重科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建立适应中联重科产品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全球化采购体系,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培育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中联重科的竞争优势;通过收购国内外企业,对各业务部门进行产业整合,发展海外代理商、融资租赁、海外并购,建立起全球性制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体系,致力于售后服务及另配件供应当地化,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销售与服务市场策略;融入本土文化,逐步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格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打造国际化的品牌,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全球化运营的公司。 

    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模式是中联重科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并结合企业自身十九年发展历程总结,提出的具有中联重科特色的新模式,是对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产业模式的深刻颠覆。 

    有专家称,中联重科这一模式其实就是通过成功收购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企业,获得国际最先进的关键技术,在产业供应、经营管理、品牌运营等价值链环节以满足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将其融入中联重科的创新体系,实现自主创新的创新战略经营模式。再通过创新技术产品投入全球市场,极大的缩短了中联重科占领国际高端工程机械市场的时间,加速了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发展。 (董禾)
责任编辑:吕立英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中联重科, 科技创新, 市场格局, 泵车, 世界纪录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