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巨头之所以对规模养殖企业发起“车轮战”,就是为了让其接受较低的价格以及扣点、扣奶等潜规则。

由于几大乳企形成了寡头垄断,即便是按照规范生产的规模化养殖企业,也无法获得“以质论价”的合理收益。乳业巨头之所以对规模养殖企业发起“车轮战”,就是为了让其接受较低的价格以及扣点、扣奶等潜规则。
养了两年奶牛后,廊坊市雪计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计兴农公司”)总经理刘铁奇发现这个行业并不好玩。
一脚踏进奶牛养殖业前,刘铁奇端过银行的铁饭碗,干过建筑及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开过宾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乳业一片低迷,刘铁奇认为“抄底的时机”到了,一下子砸进上千万元建自营牧场。
让刘铁奇这样的投资人没想到的是,时至今日,乳业不仅没有走出低谷,反而日益萎靡。在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奶牛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又是整条产业链中受挤压最严重的环节。
连遭“毙奶”:
养殖企业被逼倒奶
在奶牛养殖业,4月份由于气候适宜,本属于奶源最容易达标的月份。
“他们在我的一车牛奶中抽检了4杯,就说3杯有异味。”刘铁奇告诉笔者,“同一个奶厅,同一天挤出来的奶,4杯居然闻出了3种味道,有的说是有酸味,有的说是有香水味。其结论是,我拖过去的整车奶有异味,拒收。”
刘铁奇不肯相信这一结论,要求“盲检”。
“盲检”的操作方法是,从其他养殖户已经抽检合格的鲜奶中提取出5杯,与被宣判有异味的3杯鲜奶放在一起,打乱序号后重新送检。检测的结果让刘铁奇坚定了信心:闻出来有异味的3杯奶,全部不是计兴农公司送检的鲜奶。
但是,刘铁奇的执着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不仅当天的奶仍然被拒收,而且此后计兴农公司的奶经常会被检测出“有异味”。由于鲜奶无处可送,又无法长期保存,刘铁奇只能选择倒奶。
“我没有送好处,又跟他们的人理论了半天,让他们下不来台。他们表面上不表现出来,实际上却是三天两头找麻烦。拒收的理由完全一样,都说是牛奶有异味。”刘铁奇说。
从4月份以来,鲜奶遭拒收成为养殖企业的家常便饭,这一悲剧被称之为“毙奶”。
河北熊氏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熊辉告诉笔者:“上个月,他们毙了我两车奶,说是一车有臭味,另一车有花生味。我真闹不明白,他们怎么会说有花生味,难道花生不比牛奶贵?”
垄断乳市:
乳业寡头攻守同盟
华夏畜牧(三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畜牧”)负责质量监督的包曾志告诉笔者:“在一个星期之内,我们送的鲜奶接连被蒙牛、伊利、三元"毙奶",而且给出的理由惊人地相似,都是脂肪指标偏低。”
实际上,创办于2004年的华夏畜牧拥有并运营着国内规模最大的奶牛场之一,奶源品质较高,就在7月12日,华夏畜牧刚刚获得了泰山投资亚洲控股有限公司等联合注入的4500万美元投资。
即便有资本实力和规模作支撑,在几个巨无霸面前,华夏畜牧仍然缺少话语权。
“他们说不合格就不合格,根本不用第三方检测。”包曾志说,“我们当天就找了北京奶牛中心进行第三方检测,发现脂肪含量完全达标,但他们就是不认可检测结果。”
包曾志还发现,几大巨头在这件事情上似乎是“有预谋的”。
“头3天蒙牛拒收,给伊利送过去却没问题。接下来的3天里,伊利拒收,蒙牛又表示愿意收奶。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收奶的乳企会给出各种苛刻条件,我们也只能接受。”包曾志告诉笔者。
(据《中国企业报》 文章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冰馨
推广:伊利, 乳业巨头, 依靠垄断, 欺负, 奶牛养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