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外围环境持续改善,珠三角港商的订单进一步回升,业务前景渐入佳境,但与此同时,全球性通胀令原材料价格及劳工工资飙升,令生产成本扶摇直上。据厂商会2011年「珠三角经营策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九成珠三角企业认为生产成本平均上升约19.4%;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成为影响珠三角港商运作的最突出因素。
对业务前景多持正面
厂商会昨日公布2011年厂商会会员「珠三角经营策略问卷调查」结果,厂商会副会长杨志雄表示,承接去年的势头,七成半企业预计,2011年的出口订单会与去年相若或有所增长;中国市场的销情继续优于出口,只有小部分的企业预计今年的内销业务会逊于去年。这次调查数据与去年接近,但由于比较基数已上升的缘故,今年珠三角港商的整体接单情况实可看高一线。对未来2年公司业务前景,大多持正面的看法,认为所在行业会收缩的企业更有所下降,反映营商信心再创新高。
订单显示贸易重心东移
在业务回稳的同时,杨志雄指出,珠三角的生产成本持续攀升,逾九成公司表示,目前生产成本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平均涨幅达19.4%。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法规引致遵从成本和风险、以及人民币升值是目前影响珠三角港商运作的最突出因素,以上因素均直接加重生产成本。
报告指出,美国和欧洲是珠三角港商产品的最主要销售市场,但与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二者的合共份额首次不足一半,但香港、中国内地和其他亚洲地区均有所增加,各占19.3%、16.9%和11.2%,某程度上反映港商市场结构日益多样化,以及全球贸易重心东移的趋势。
生产成本增加挤压利润
而日本是本港重要的贸易伙伴,亦是电子、钟表、半导体、汽车等行业精细零件和部分高端原材料的全球性供应来源。日本「3.11」大地震波及全球供应链,有近半企业指,大地震并未对其运作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亦有36.3%的企业指灾后的原材料、零部件价格上升,26.9%企业则出现部分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短缺现象。
另外,杨志雄续指,生产成本节节上升已是珠三角的一种常态,超过九成企业认为成本持续上升,而蚕食利润将是未来3年面对的主要挑战。虽然七成半企业已向客户加价,平均加幅为7.5%,显示珠三角生产商必须承受大部分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内地市场成港商必争之地
杨志雄又补充,内地市场已是港商不容有失的必争之地。调查发现,除近六成企业有内销业务外,另有两成企业已有拓展内地市场的计划,港商进军内地市场的热潮蓄势待发。今后「珠三角」企业拓展内销的重点市场区域将从华南、华东转向华北、华中、东北等更广阔的区域。
至于未来发展方面,厂商会会长黄友嘉指出,未来两三年将是珠三角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亦是港商从「逆境求存」步向「优势再造」的工件时期。他呼吁,中央政府在制订和执行政策时,应延续「维稳」的基调,尽量避免引入紧缩性措施,以便为企业休养生息提供一个平稳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