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日本遭遇了本国历史上最强的9.0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泄,造成了本国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轮流停电局面,给生活和生产造成了诸多不便。 日本东北部不属大的工业区影响弱于阪神地震 “地震对生产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我个人认为,大的影响只局限于地震发生的日本东北地区,而日本比较发达的工业区不在此地,所以影响有限。”3月1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栗田匡相表示。 “此次日本地震虽然在其相对贫穷的东北地区,但因为引发海啸和核漏,损失之巨前所未有。”3月1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如此表示。 本报记者了解到,1993—2003年的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2004年以来,美国和欧盟(15国)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一、二大贸易伙伴后,日本退居第三位。197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10.38亿美元;200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1679亿美元;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额:2320.9亿美元;2010年中日双边贸易额:2977.7亿美元。 日本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320.9亿美元,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096.1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8.9%;自中国进口1224.8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地震发生后,中日贸易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影响不会很大。日本有四大工业区:大东京圈(一都六县)、名古屋中部地区、阪神地区(京都、大阪、神户、奈良)、九州福冈区。地震发生的东北部地区不属于大的工业区,影响有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着一口流利日语、长期在日本讲学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关权如是表示。 “相比之下,我认为,1995年1月17日发生于日本关西地区的7.3级阪神大地震,对日本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因为阪神是日本主要工业区之一,也是日本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大约有6000万人。”关权表示。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他说,“尽管这次深重的灾难给日本社会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但是,我认为,它对日本制造业、出口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冲击并不一定会超过1995年神户大地震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 孙立坚表示,目前重灾区的东北区域的经济表现则要排在日本国内中下游的位置,当然,不可否认,最近几年日本东北区域加快了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很多著名厂商都在仙台内外区域建立了其生产和研发基地等。 栗田告诉本报记者,日本6大电力公司关东、关西、中部、九州、东京、东北电力公司中,东京、东北电力在地震中受损严重,就像如今媒体报道的一样,东京电力下属的核电机组发生爆炸致外泄,导致大面积停电、局部辐射。包括关西在内的另外4家电力则没有受到影响。 栗田说,日本东西部各自引进欧盟不同国家的电力模式,制式不同,分别是50和60赫兹,互不相干。东京电力断电,不会影响到不同赫兹、不同制式的西部电力。 但这样一来,西部没受地震影响的电力,也因为制式不同,无法输送或循环到东部地区。这是日本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历史遗留问题,有利有弊。 日企生产能力的恢复不会花费太长时间 “1995年阪神重灾区生产能力的复苏只用了半年,经济的全面复苏只用了两年,远远好于市场当时悲观的预期。更何况经过了16年的变化日本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分散日本国内经济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如果没有进一步核污染问题的恶化,日本产业的复苏和企业生产能力的恢复不会花费太长的时间。”孙立坚说。 “短期可能有些影响,中国需要从日本进口的零部件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从长期来看,地震对中日贸易的直接打击不是很大。”陈言对本报记者说,“2010年中日贸易额接近3000亿美元,2011年保守估计也有望突破此数。” 当然,阪神地震后,日本经济恢复到震前水平,用了2—3年的时间,“此次地震造成的损失还在评估中,要使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估计也得用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栗田对本报记者表示。 日本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前三位的产品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出口额分别为450亿美元、144.5亿美元和102.9亿美元,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1.1%、13.2%和9.4%。 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2009年进口额分别为460.8亿美元、245.2亿美元和87.9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及原料的增长0.4%,其余两类商品分别下降13.8%和7.4%,这三类商品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37.6%、20%和7.2%。 而日本在全球的主要出口商品是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占日本出口总额的36%、22.1%和9.2%。日本的前三大类进口商品分别是矿产品、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占日本进口总额的 31.5%%、20.1%和7.9%。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门淑莲表示,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占有比较大的优势,如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和箱包等轻工产品,这些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均在50%以上。 在这些产品上,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亚洲国家(如越南、泰国、中国台湾省)以及意大利、美国等。(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