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企业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企业主:活力之“死”
来源:中国企业报       时间:2011/3/10 10:03:11     
77390亿元。这是中国2010年税收总收入数字,较2009年上涨约22.6%。而当年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仅为10.3% 

 

 

图1

 

 

图2

 

77390亿元。这是中国2010年税收总收入数字,较2009年上涨约22.6%。而当年度,中国GDP同比增速仅为10.3%。

  而根据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税收总收入中,增值税比重为29%,实现收入21091.95亿元,同比增长14.1%。此外,营业税为15%,企业所得税为17.5%,消费税为8.3%,进口税为17%,个税为6.6%(见图1)。和其他税种比起来,民众普遍关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较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企业缴纳的各项流通税。

  最近几年,政府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来自企业的减税呼吁也愈加增多。相比于2010年10.3%的GDP增长率,22.6%的税收增长率是否过高?为什么偷税漏税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两个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问题:中国企业税负是否过重?我们是否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减税政策?

  无论国税总局和财政部的专家从什么角度解释中国企业税负并不重,对于中国企业主来说,切身感受与专家的轻松解释总是无法匹配;而从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看,中国企业的税负也绝不能说不重。
    税负过重是现实问题?

  从财政学的角度看,税收是政府从企业和个人所得中征收而得,本质上是政府的一种收入。

  政府税收最重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提供公共服务 (如国防、外交、教育、医疗等等),以改进全社会的整体福利,二是通过向富人征税转移给穷人,防止全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税收过低,政府财政资源有限,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限;税收过高,企业和个人将会不堪重负,社会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2010年,对很多民企来说,是一个很想高兴,却又高兴不起来的年份。众多温州民营企业主反映,2010年他们的销售额增长不少,但利润却大幅下降,甚至有的比金融危机时还要差。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说,现在大量传统中小企业毛利润率只有1%—3%。两年前金融危机时,众多温州企业外销锐减,致使一些企业关闭、停产半停产。

  2010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去年大量温州传统企业的经营压力,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

  据公开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温州2000多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其中半数为制造及与制造关联的企业。尽管这比2008年该市注销3000多家企业要好一些,但“利润大缩减”依然令企业形势严峻。其中,税负过重是一项重要原因。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认为,现在企业的税负确实很重,但国企和民企的情况有区别,民营企业缴的是实打实的税,而国企可以从政府获得许多优惠、特权和资金注入,税缴上去以后会以多种方式回到国有企业手中。

  对民营企业而言,税收种类多、总量大,与政府部门打交道,还需要很大的交际费用,这些隐性的税收是没法统计的。一位温州行业协会负责人也说,为完成税收任务,一些部门人员要求企业预缴下一年度的税款,出于无奈一些企业只好先缴了。“税负压力比较大。”该负责人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税负水平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理论证明宏观税负过重
 
   从企业的切身感受看,中国企业税负已经很重,那么从理论方面上观察,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从财税学的角度看,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称为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这里的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而且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大量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既没有纳入预算内也没有纳入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还包括其他没有在收入中反映的各种收入,即包括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税学理论认为,大口径的指标最为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政府集中财力的程度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水平。

  税收主要来源于一定时期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价值。从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一定时期税收总量不能等于或超过同期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总量。这也就成为宏观税负水平的最高数量界限。

  这里,可以通过宏观剩余产品价值率即剩余产品价值总量除以国内生产总值所得到的百分比来衡量一定时期剩余产品的生产水平,一定时期 (战争时期除外)的宏观税负水平只能限定在宏观剩余产品价值率以下,不能等于或超过这一最高界限。

  从目前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状况及变动趋势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与小、中口径的宏观税负相比,要高出很多,如2010年我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为2932%,差不多是小口径宏观税负1565%的2倍。

  由于大口径的宏观税负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水平,从这一指标看,目前企业和居民的总体税收负担偏重,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重税之下企业缺乏活力

  从现实情况看,税负指数越高,企业主的税收压力越大。从总量看,由于税费负担过重,作为投资和市场主体的企业缺乏进行扩大投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实力和动力,缺乏创新的活力和动机,难以刺激民间的投资和消费,难以进一步发展壮大。

  不论对流转税、所得税,还是对其他各税减税,都会对生产和消费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减税让利明显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对不同的税类进行减税,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功能特点,但是在具有扩张效应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只不过流转税减税的扩张效应主要体现在供给方面,所得税减税的扩张效应主要体现在需求方面。

  减税之所以会具有扩张效应,是因为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 (价外税只是形式问题,不影响问题的本质),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可支配利润的多少。税负的高低 (包括流转税和所得税)会直接影响利润率,从而影响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通常所说的减税,是指降低法定(即名义)税率。税收的多少除决定于税率的高低外,还受税基宽窄、征管强弱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减税并不意味着减收。

  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税制改革,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的税收政策,结果促进了经济增长,税收总额并未减少,反而不断增加。

  我国一些现行税种税率偏高,税基偏窄,特别是减免过多过乱,既影响了税收收入,又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

  当务之急是,应尽量减少和规范各种税收优惠和减免措施,尽快建立我国的税收支出制度,并使税收支出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映,接受立法机关和公众的监督,这样也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税收优惠和减免的经济、社会效果。

  减税政策要发挥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就必须降低主要税种和重要税种的税负。减税并不是单纯指某个或某些税种的税负下降,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主体税种和重要税种税负的下降。规模小、涉及面小的税种的税负下调对经济的影响有限,不能称其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有主体税种和重要税种税负的下降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高税不利企业消化社会就业

  去年下半年,民建中央发布的专题调研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其中8成以上是家族企业。该项报告指出,与中国相比,目前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企业8.2年、德国500家优秀中小企业有1/4都存活了100年以上(见图2)。

  “企业有生有死,在市场经济中是很正常的。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依然偏短。从其自身看,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同时,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也令企业压力重重,比如融资难、准入门槛高,创新升级压力大等。此外,企业税费偏重也影响了其发展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室主任罗仲伟表示。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推进器和稳定器,中国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据全国税收资料统计,仅2008年,中小企业缴纳流转税15003亿元,在流转税中所占比重达到86%;缴纳企业所得税4952亿元,所占比重为76%。

  “过重的负担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员工的收入增长。”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

  在周天勇看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有功能的不同:大企业增加GDP和税收显著,可以强国和强财政;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最大作用则是增加就业,是充分吸收劳动力的主力军,让更多的劳动者能获得收入,是富民。但目前,高额的负担挤压着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影响了就业岗位的扩大。

  据了解,在1999—2004年间就倒闭了810万个个体工商户,净减少了1600万个工作机会。

    改进和完善既有税收政策

  事实上,中国在减轻企业税负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因为政策惯性、征税思维模式和征税目的的含糊不清以及执行方面的问题,让这种努力没有显现。

  中国已经制定了许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在原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增值税而言,应该对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行消费型增值税,并且考虑该项政策的长期性。考虑到国家财政负担能力和实际操作问题,可以对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购进符合规定范围(如用于科技开发、研制、试验的机器设备)的高新技术设备允许逐步分期、分批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以鼓励企业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

  对专有技术类的无形资产,允许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用以降低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的风险成本。同时,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在保持目前主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给子税收优惠的政策的同时,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鼓励对高科技投资、补偿和降低对高科技的投资风险上来,鼓励对高科技的资金投入,对投资高科技的公司获得的投资利润免征所得税或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可以享受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将对软件企业实施的允许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税收政策扩大到所有高科技企业。完善投资抵免政策和再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用前期税后利润再投资的部分按投资总额给予部分或全部退税。

  应允许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准备金”。在规定准备金必须用于研究开发、技术革新、技术培训等的条件下,允许企业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提取的科技开发风险准备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

  将对软件开发企业职工工资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优惠政策扩大到所有高科技企业,以保证中小企业留住人才。

  对高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从区域性优惠逐步转向产业性优惠,尽快改变目前高科技企业只有地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才能享受相应税收优惠的现状。企业无论地处开发区还是一般工业区,只要研究项目、技术人员的比例符合规定的科技中小企业标准,即可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

  最后,应加强对高科技税收优惠的管理,防止税收优惠的滥用。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跟踪调查,加大对骗取税收优惠的处罚力度,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平、有效。

    实施培育自主创新的税制

  税收不仅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法定手段,还是一种管理社会的手段。税收有自动调节社会经济的功能,在经济萧条或高涨时,采取与经济风向相逆的税收政策,具体到个人所得税,对其税率、费用扣除、税收优惠等进行调整,实行减税或增税的政策,从而使经济走出萧条或平抑经济的过度繁荣,以保持经济的稳定。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其税负偏重,企业税收占比已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因此对企业减税还有很大空间。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表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专家认为,这为今年的税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结构性减税将作为一项中长期政策延续下去。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这些减税举措成为拉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09年,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

  “税收更应注重发挥在调节收入分配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结构调整、城乡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途径。”著名财税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认为,具体讲,应进一步实施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调整完善鼓励企业研发投入,支持软件及集成电路产业、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税收措施。

  中国企联副会长、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一方面要减少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企业所得税,将降低的部分转移到支付劳动者工资上来。他建议,政府可将目前企业所得税25%的税率降低到20%,同时要求企业必须将这5%的差额用于增加劳动者的工资。

  目前民营企业的税负太高,加在一起有40%以上的税负,是世界上最高的税负之一,在当前的企业经营困难的环境之下,政府应当让利减税,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从事投资活动。
名词解释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收负担总水平,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占GDP的比重。一般的说法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小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中口径”宏观税负;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大口径”宏观税负。

责任编辑:贾迪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企业, ,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