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称,由于审核清理工作面广量大,为保证工作质量,切实做到严格把关,乳制品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查工作完成时限将由原计划的2011年3月1日相应顺延至3月底。 余坪/摄
屋漏偏逢连夜雨。“真是麻烦事,厂子停产已经快半年了。”略带山东口音的黄学泉2月24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边诉苦一边叹气,“本来公司生产许可证去年9月20日到期后更换便了事,谁知又碰到这么一档事。” 黄学泉是山东省临沂市重点龙头食品企业惠通乳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通公司”)总经理。他所说的“麻烦事”,是指去年9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要求,黄学泉所在的这家外商独资乳制品企业必须废弃原来的生产许可证,并重新提出生产许可申请,“企业不得不停产,等待新生产许可证的下发。” 就在黄学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当天,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元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由于审核清理工作面广量大,为保证工作质量,切实做到严格把关,乳制品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查工作完成时限将由原计划的2011年3月1日相应顺延至3月底。 这意味着,黄学泉可能还要等待一个月时间。 停产换证,损失惨重 黄学泉说,在自己的印象里,惠通公司自1999年成立至今,还未遇到停产如此之久的情况。 《通知》要求,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要于2011年2月底前按照修订后的生产许可审查条件进行重新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依法撤销或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并公告名单。 惠通公司由新加坡外商投资成立,主导产品为纯鲜牛奶、酸奶、乳酸菌饮品、冷饮等。黄学泉说,公司产能为每日30吨,在山东省内乳酸菌企业中算是比较大的,各项条件都符合《通知》要求,但新证一直没有换下来。“我都催好几次了,但一直也没结果。”黄学泉说,济宁市相关部门初审后,又报到省质监局去审核,最终还要国家主管部门来“拍板”,手续太慢,时间太长。 黄学泉不仅要忍受时间的“煎熬”,还要眼睁睁看着企业停产,损失一天天加大。“都已经损失几百万元了。” 与惠通公司不同的是,众多中小乳制品企业在此轮调整中将被迫退出。 本报记者从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了解到,目前陕西已经完成全省乳制品行业项目(企业)的全面审核清理工作。 统计数据显示,在陕西省78家乳品企业(已建企业76家,改扩建企业1家、在建1家)中,54家企业符合相关要求,予以准入;24家企业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确定予以关闭。 西安市鑫源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源乳业”)就是上述24家不符合条件企业中的一家。 “公司春节前就不生产了,员工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去别的厂子工作了。”谈及此次乳业调整,鑫源乳业负责人段红利自称无奈,“从2008年至今,我对鑫源乳业和几十个员工感情很深。” 段红利告诉本报记者,虽然鑫源乳业在陕西省内并不算大,但其产品也销售到西藏、上海、成都等地,利润颇为可观。 鑫源乳业退出乳业市场,则是由于企业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还有过高的检测设备投资。 2月24日,有几家业务公司来到宝鸡市柳林乳品厂“讨债”。 在这轮乳业调整中,有着国资背景的宝鸡市柳林乳品厂也未能幸免于难,被审核部门定为“不符合准入条件,予以关闭”。 一位讨债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厂子里只剩下负责看管厂区的几个人了。 “我们已经不记得来多少次了,但记得厂区已经关了2个多月。”上述讨债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次来讨债的有来自运输公司的,还有来自原料公司的,但“厂长手机天天关机,一直打不通”。 解决遗留问题缺少政策 “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中国乳业地震,黄学泉和他的公司都“挺过来了”,而乳业此轮审核清理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去年虽然盈利,但是马马虎虎。”黄学泉告诉本报记者,不仅惠通公司“马马虎虎”,整个行业去年都处于低潮期,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中小企业都处于薄利状态。 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告诉本报记者,河北省许多乳企目前也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段红利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2008年底生产一吨奶粉成本约2.5万元,而2009年初奶粉价格是每吨1.5万元,企业一直在亏损运营,“直到2009年中旬,行业才开始好转”。 然而,行业向好的趋势并不长久,乳业再遭重创。 《通知》规定,对新建乳制品生产企业,省级质检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要于2011年2月底前按照修订后的生产许可审查条件进行重新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依法撤销或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并公告名单;对撤销或吊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当地政府要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收回税务发票、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防止企业非法开工生产。 随后,2010年12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乳品行业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一些基础好的企业可能“幸免于难”,大部分中小企业可能会因跟不上“节奏”而遭到淘汰。 根据新规定,除了生产许可证,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三聚氰胺和食品添加剂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 “小规模检测设备需要投入200万元左右,再加上其他投入,大约需要500万元左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咸阳光大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咸阳光大乳业有限公司也位列陕西省24家不合格企业名单,不幸被淘汰出局。 “公司是春节之前停产的,厂子已经名存实亡了。”咸阳光大乳业有限公司的这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云南省奶业协会会长毛华明估计,今年3月后,云南现有40余家乳制品企业将削减一半以上,产能较大的企业仅剩7家左右。 “此项政策对中小企业可能造成致命的打击。”刚刚参加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六次联席会议的袁运生告诉本报记者,会议重点讨论了这一轮行业调整。 袁运生表示,这可以看作是产业调整的一个“关节点”,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但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一定要做好后续配套工作。 “对没有达标的企业,关闭后如何帮助工人再择业?厂区如何再利用?设备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要考虑。”袁运生说。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出具的《陕西省乳制品行业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总结》中建议,要制定审核清理后关停企业的经济补偿政策,将乳制品行业纳入国家关闭小企业范围,妥善解决好审核清理后关停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考虑到后续配套工作的不仅有监管部门,被淘汰出局的许多中小企业也需要涅 重生。 “虽然现在还没想好做啥,但肯定离不开食品行业。”段红利告诉本报记者,“没想到这么大年纪又需要再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