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将是未来国有大企业和市场经济最终结合的具体形式。 国人在一片质疑声中宣泄着对国企的关注和希冀。国企改革将路向何方?国企上缴红利过低,如何与民共享?企业境外亏损怎么办?部分企业会不会真正告别“不务正业”? 2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总体思路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的问题一一做出了回应。 国企改革路向何方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20多年,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改革仍是一个核心性的命题。 显然,目前国有企业的状态并不是改革的终点,而是下一阶段改革的起点。“国有企业改革还远远没有结束,任务量还非常大。”邵宁语重心长。 “目前,国资委正处在以国有大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找到国有大企业与市场经济最终融合的方式。” “我们判断,依托资本市场实行公众公司改革、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是未来国有大企业和市场经济最终结合的具体形式。”邵宁说。 事实上,国资委希望依托资本市场推进国有资本推进产权结构向股份化、多元化、证券化转变。 国资委统计数据显示,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央企已经有43家,央企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36家,央企资产总额的52.88%都在上市公司。 邵宁表示,未来要上市的央企至少要做到主营业务上市,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分拆上市,只拿部分优质资产来融资。 围绕上述思路,邵宁指出,未来国资委将做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收缩央企战线,集中资源于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二是进一步推动央企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完善央企公司治理结构,即推动董事会制度建立;四是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系统,保证透明度,更有效、更科学地考核和评价;五是进一步推动央企内部改革,使内部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同时进一步减轻国有企业的各种负担。 邵宁指出,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企还将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可以预见的是,国企在体制上会与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合,竞争性的国企会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公益性国企会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 国企上缴红利过低 国有企业这么多利润都哪儿去了?邵宁说,实际很清楚,通过投资形成了新的净资产。 在“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的净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5.6%,基本是五年翻了一倍。这个净资产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利润转化。“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它的利润内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邵宁说。 针对关于“国企上缴红利过低”的质疑,邵宁坦言,5%—10%的红利上缴比例是一个“比较低的比例”。 事实上,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在逐步提高。2010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将资源类企业上缴比例提升至15%,一般竞争企业提升至10%,军工和科研企业维持5%的比例。 同去年300多亿元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相比较,今年上缴额度已接近翻番。如果不考虑其中征缴的电信重组专项收入600亿元,今年600多亿元的征收额度也是历年来最高。 另一方面,邵宁解释,之所以按照较低比例收缴央企利润,是因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包袱还很重,“需要很多钱去卸包袱”,而这方面需要投入。另外,企业对提高上缴比例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据国资委统计,以国有资本收益为主要来源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主要用于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技术创新、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包袱等。 其中,约有54%的国有资本预算用于企业重组,18%用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对于上缴比例争议很大。曾有专家建议将国企红利上缴比例提高到50%。 “如果提高到50%以上,则中央企业每年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将相当于企业母公司当年所得的近90%,该做法不仅将严重影响中央企业经营积累和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还让境外机构投资者享受到了超额收益。”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 上述人士表示,央企红利上缴比例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在目前大幅提高上缴比例等于“杀鸡取卵”。 邵宁指出,今后,随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改善,尤其是国企包袱基本化解后,红利上缴比例应该进一步提升。对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而言,合理的目标应是提到国内上市公司分红的平均水平。 如何将国企利润用之于民,与民共享?“这好像是家里有一笔储蓄,平常是不用的,存在银行里,一旦需要的时候,我可以取出来。”邵宁说,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这笔钱完全可以动用。“我相信这笔资产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岂能坐视境外亏损 近年来,央企纷纷走向海外,海外项目亏损事件时有发生。邵宁表示,国资委对于海外资产出现流失以及海外项目亏损的态度与国内一致,对央企境外经营亏损同样要究责。 “有些海外的项目出现亏损,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国资委的角度,它的性质和境内亏损是一样的。像出现的这种重大亏损,实际是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从制度上讲,国资委同样要查明原因,明确并且追究责任。” 邵宁说:“中央企业近年来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这说明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是对的,也说明中国企业在很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中央企业的境外经营总体上效益是好的。据国资委数据显示,2009年,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占其总资产的19%,当年实现的利润占其利润总额的37%。 此外,邵宁表示,中央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比较大。“总的来说,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的人才短缺是一个短板。同时,企业经营层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往往不熟悉。” 邵宁指出,国资委就此对中央企业提出的要求是,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谨慎经营,严防风险,同时要高度重视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邵宁透露,随着央企境外资产的增长,境外资产监管已成为国资委的一个新课题。“让监事会把监督范围延伸到境外,或委托境外中介机构统一进行设计等建议都是可以研究的可能性”。 目前,国资委正在研究制订《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 告别“不务正业” 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中央企业是否会与房地产业藕断丝连?自“清退令”出台以来,部分中央企业退出房地产市场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年前,中央政府要求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中央企业退出房地产市场,对这方面的进展,邵宁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比较顺利”。 邵宁介绍,去年已经退出副业是房地产业的企业有14家,今年估计有20多家可以退出。其他的企业把手头的项目做完,也将逐渐退出,集中资源从事主业。 邵宁称,一些中央企业介入房地产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 有的中央企业的职工宿舍是自己建、自己维修、自己管理,这样的企业真正退出房地产需要一个过程;还有一些企业,由于涉及搬迁,需要开发原有土地用于职工安置,退出前需要把既有项目做完。 “还有一些企业,比如原先在城市中心,现在要搬到开发区,原先占的地自己开发去安置职工,他要退出需要把这个项目做完。”邵宁说。 但邵宁明确表示,国资委对中央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的政策是非常明确的。“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可以参加商业性竞标,不是主业的只能从事自有土地开发,开发完就退出,从而集中资源搞主业。” 从国企改革寻找与市场经济的最终融合方式,企业利润将以全民储蓄而惠之于民,到对央企境外经营亏损同样究责,再到企业理性回归主业,这隐含着国企改革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市场化、民生化、透明化和理性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