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 2015年,高速铁路投资 总 额 将 达8000亿 元 至10000亿元,而中国中铁将拥有其中50%的市场份额。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说,预计到 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年产值将在 6万亿元以上;到202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力争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1月8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审议阶段,确定将在今年上半年内出台。 张相木说,“十二五”期间,中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做大做强航空装备和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水平,加快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在1月8日举行的首届中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预计,2011年,装备工业全行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左右。 重点工程名单浮出水面 张相木告诉本报记者,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五大领域,国家将会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以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张相木说。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张相木所说的 “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是指: 在航空方面,将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飞机研制,大力发展系列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重点突破发动机重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在高速铁路方面,重点研发高速列车、中转列车、城际和城市快捷轨道车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重点发展勘探、开发、生产、加工、储运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特种资源开发装备,大型海上结构物、海下系统以及关键设备与系统,同时,扶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海底矿产资源装备、海洋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重点推进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专用装备。 参加此次论坛的一些投资机构认为,2011年是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今年比较受资本市场关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是核电设备、水电设备、特高压设备、煤炭机械、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等。 企业“蠢蠢欲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企业,振华重工面对全球港口机械市场依然疲软的困境,已经悄然转型进军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半海半陆”成为该公司经营的新特征。 振华重工总裁康学增表示,海洋工程装备在公司新签合同的份额里占了40%左右;海洋工程大型装备的制造,在振华重工各个业务板块总的比例,应该会超过50%。 振华重工转型做海洋工程装备的决心,在一起刚刚完成的并购上可见一斑。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与中集集团的竞争中胜出,出资1.25亿美元收购海上钻井平台服务商FG。成功收购FG后,作为中交股份的子公司,振华重工会产生多种协同效应,使公司的海洋装备制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目前全球超过10%的升降式钻井平台以及超过2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均由FG设计。 目前,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每年的设备需求量约价值400亿到500亿美元。在中国,单是“十一五”期间,用于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投入就达1200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业产值将达千亿元以上。 在高铁市场,中铁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中铁在东南亚刚刚拿下一个价值16亿美元的高铁项目。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高速铁路投资总额将达8000亿元至10000亿元,而中国中铁将拥有其中50%的市场份额。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表示,未来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核心技术瓶颈凸现 上述中铁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尽管中国的高铁项目发展态势良好,但其中有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国内没办法满足,只能依靠进口,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以高铁所用轴承为例,中国时速超过160公里的动车组所用轴承,目前还需100%进口。在中国整个高速铁路总投资中,专家预计高铁配套轴承费用超过20亿元,全部被国外企业拿走。 他表示,不仅是高铁,风电、机床主轴配套轴承等高端轴承也主要依靠进口。 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吉冰旭告诉本报记者,公司与其他企业及科研机构研发的时速350公里高铁轴承,已经开发出首套样品,并进行了部分性能试验,争取3年内实现替代进口。 据了解,目前中国装备自给率虽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司长唐元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企业即便引进一些技术,也没有能力进行再创新,再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根据唐元的调研,中国企业引进一项技术进行再创新获得的收益比例为1∶0.24,而日本等国这一比例在1∶3至1∶5之间。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南方一家机床公司的副总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