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的包装正在“变脸”:资生堂采用了聚乳酸绿色包装,欧莱雅精华液的瓶盖减轻了重量,雅诗兰黛的礼盒用上了再生纸,百事、可口可乐和雀巢争相推出环保轻量包装……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一场绿色变革正在快消行业悄然兴起。 在倡导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绿色”正成为企业在技术、品牌和营销手段等竞争之后的新博弈点。而作为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则不可避免地被推向了这场变革的最前沿。 绿色是大势所趋 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绿色低碳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作为环境的主要责任者,更是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的绿色形象逐渐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生产过程中,力争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真正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才能符合社会需求,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更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对于快速消费品来说,“绿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起源于欧美的绿色活动。据悉,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等国家的公众及NGO就开始关注生存环境,环境保护的意识开始萌芽。1968年3月,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W.S.高达在国际开发年会上发表了“绿色革命———成就与担忧”的演讲,从此,“绿色”一词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到2006年中期,人们环保意识的增长进入了突破期,并逐渐形成一股力量,促使消费者改变消费行为,开始购买有益于环境的绿色产品。于是绿色消费理念应运而生。 面对消费者新的需求,企业开始主动调整商业战略,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革新,生产出符合消费者理念和需求的产品,以充分利用这些新兴的商业机遇获取利润。因此,由绿色消费催生出的绿色制造,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趋势。 此外,绿色企业由于有着良好的市场口碑,并且面临的法规风险极小,这也引起了投资人的关注。 由公众意识到绿色消费,再到绿色制造和绿色金融,这一系列绿色的变革勾勒出了欧美发达国家绿色经济的发展轨迹,也凸显出“绿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这一系列绿色链条中,快速消费品由于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特性,成为最先受到绿色风潮冲击的行业,也是最先受到公众和环保组织监督的行业。因而快消行业的绿色竞争也最为激烈。 2009年,美国咨询公司科尔尼和环保组织WRI发布报告称:到2018年,如果快速消费品(主要包括食品、饮料、个人护理用品、家庭护理用品等)企业不采取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措施,由环境立法和气候改变所带来的利润下降将会高达47%。 绿色变革已经改变了快消行业原有的竞争规则,成为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战略。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启了绿色消费的主题活动,旨在呼吁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绿色标准,并鼓励绿色生产、推介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基地,呼吁消费者绿色消费。这一活动预示着中国快消行业绿色竞争的大幕正式开启。 而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中,中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绿色环保的风暴。 大品牌的绿色博弈 在快消界,各大品牌以绿色为主题的论战正在上演。 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用全程低碳策略启动了绿色生产的战车。从原材料选购到产品运输,可口可乐在每一个环节检测的关键标准就是绿色。 据介绍,可口可乐采购的所有原材料和包装均来自经可口可乐系统严格认可的“指定合格供应商”,这些供应商的能力和各方面都必须满足可口可乐的高标准要求;在生产环节,可口可乐车间的能源更多地来自于太阳能和风能,用以减少蒸汽用量;在产品包装方面,其装瓶伙伴太古集团率先推出了轻量环保瓶,不仅在运输回收的过程中可节省很多空间,更能减少碳排放;而在运输方面,可口可乐全部采用节能的冰箱,而且,为减少运输中的能耗,可口可乐还将绝大部分饮料的生产、销售、消费都在同一地区内完成,当地配送,使公司约20万辆运货车通过减少空跑和引进生物柴油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燃料。 另一饮料大牌百事自然不甘为人后,重庆绿色工厂堪称百事集团绿色运营的缩略图。占地6万平方米,拥有4条现代化生产线的百事重庆工厂,采用35项节水节能环保设计以及多项全球领先技术,其中包括对所有生产线和生产设备的水电消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工厂建筑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节能目标,75%的厂房面积采用自然光或者太阳能灯管;无动力风扇等自动通风系统节省了7%的能源;照明系统使用了节能12%的高节能灯及感应自动开关。百事重庆工厂的建立,每年可实现节水22%、节能23%,减少3100吨二氧化碳排放,省水1亿立方米。 环保包装的出现传达了洗化巨头强烈的“变绿”信号。日本资生堂公司将化妆品更换了环保的包装,此种环保包装采用50%的聚乳酸塑料制成,为了解决聚乳酸塑料在耐热性、耐冲击性和防潮性能方面的欠缺,资生堂开发出由聚乳酸和聚乙烯形成的多层结构塑料材料,得到耐热性、耐冲击和防潮性能良好的环保包装。据公司计算,采用这种环保包装可以减少20%的碳排放。此外,资生堂公司还计划在2011年开始将其化妆品所有包装进一步改为源自甘蔗的聚乙烯环保包装。 欧莱雅除积极研发对消费者和环境都有利益的产品之外,公司还在第一份中国国别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里特别承诺:从2005年到2015年10年间,公司将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50%,同时,还会把单位成品的用水量和产生的废弃物各减少50%。 伊利集团抛出的“绿色产业链”战略图,开启了本土品牌全面“变绿”的先河。伊利从上中下游三个层面,全方位保证了绿色生产。上游打造绿色奶源,中游实现了产品的绿色生产、包装及物流,下游链接全国卖场。据悉,2009年,伊利集团吨产品平均综合能耗较2008年下降7%,年减排二氧化碳6.8万吨。 毫无疑问,今天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型的绿色竞技场。不少企业表示,虽然“变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但在绿色消费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中,其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更能拓展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心”里“变绿” 风起云涌的绿色浪潮让快消品市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屡屡出现的毒奶粉事件和洗化产品有害物含量问题,又让这一市场正在遭遇信任危机。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家企业要成为由内而外变绿的企业,就要求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整个环节都做到绿色,这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但这是非常难的。因为快速消费品涉及的生产工艺非常多,牵涉的部门也很庞杂,而企业“绿化”是包含整个系统的大工程,没有授权,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单独完成。这就对企业高层提出了要求,需要企业高层具有绿色意识并高度关注绿色竞争,愿意进行绿色变革,企业的全面“绿化”才可能真正实现。 而实际上,由于实施难度的存在,有些企业便把“绿色”战略只作为企业的公关项目进行运作,但由于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最终只会流于形式。 而另有一些企业,虽然长期以绿色品牌著称,但缺乏对企业整个系统以及供应链的绿色管理,结果供应链屡屡爆出环境问题,令品牌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今年5月发生在珠三角地区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就使不少IT品牌遭遇了“绿色”拷问。 “把外表‘刷绿’,就公然以绿色企业自称,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前述业内人士指出,“长期看来等于给自己埋了一个炸弹,使企业的品牌信誉和公信力都将大幅下降。” “为什么企业都想把自己 ‘刷绿’?因为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消费者对产品缺乏信任。”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指出,“这就给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要想办法‘变绿’。但是,‘变绿’不能仅仅是把自己刷绿,而要实实在在地从‘心’里‘变绿’。” 更多专家表示,解决快消行业的信任危机,实现企业从“心”里“变绿”,需要政府、NGO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首先就是切实执行好现有的环境标准,使环保企业得到激励,污染企业得到惩处;其次就是发挥民间组织的“第三只眼”监督功能;第三就是行业自律,企业积极践行环保责任。 吴昌华认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快消行业的信任危机也是其追求绿色竞争力的一个巨大机会,“把存在的问题变成真正开发更高标准、更绿色、更健康产品的驱动力,这个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