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创新报道 > 创新报道 > 正文
创新战略:点亮珠三角发展明灯
来源: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10/4/23 11:48:44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回顾改革开放的3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模式面临迫切的转型升级需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对外贸加工经济造成极大冲击的背景下,改革攻坚的需要越来越大。

  从2008年底到2009年初,在广东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纲要》),赋予珠三角新的战略定位。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其战略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在2009年世界经济普遍受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纲要》无疑是国家为深陷寒流漩涡的广东送来的“雪中之炭”,其中提出很多的战略性思想对企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促进的作用,有些更是直接扭转了企业的窘困局面。创新作为《纲要》中重点提出的一点,为珠三角区域企业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在此,我们选取了几家典型的企业进行分析,来探寻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给区域内的其他企业以启示。

  研发创新格兰仕发展的基石

《纲要》中提出广东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走出去”步伐。这是对于格兰仕来说正是一个契机,格兰仕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坚持以创新进行产业升级,产品研发等,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并取得了积极稳步的发展。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格兰仕更体会到转型升级的重要,而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创新。依托于自身强大的实力和对创新发展的正确定位,格兰仕正从产品、产业的技术创新向整个集团资源的综合创新、品牌价值创新转变。

  2009年,具有发芽煮饭功能的格兰仕芽王煲批量走向全球市场,这一创新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据权威专业机构最新检测报告,格兰仕芽王煲能够自动调节煲内米粒的最佳发芽温度和湿度,并能迅速催发出糙米0.5至1mm的胚芽,通过高压蒸煮出的发芽糙米饭拥有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γ-氨基丁酸(GABA)等营养含量远远高于传统方式烹调出来的米饭,其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比精米饭上升10倍,维生素E含量上升64倍。

  这款格兰仕芽王煲于2005年立项开发,经过格兰仕中、日、韩三地研发专家的协力攻关,2007年12月,中国第一台能让糙米发芽的电饭煲在格兰仕诞生,其特有的发芽煮饭功能把糙米发芽时间由传统的36—72个小时缩短到4个小时,大大节省了煮饭时间和精力,煮出的米饭不但口感好,而且保住了营养。2008年,在日本、韩国、中国香港试销成功的格兰仕芽王煲正式批量进入国内市场,开始让中国人轻松享受具有保健功能的米饭。有关专家指出,格兰仕芽王煲极好地调动了糙米的补脑、补钙、免疫调节等养生、保健功能。

  2009年10月,格兰仕管理部门增加了一个新机构———创新研发中心。据了解,中心从微波炉、空调、小家电等各个工厂的研发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提升格兰仕的整体形象,站在行业高度,通过创新设计来引领未来发展。形象的说来,创新研发中心正是为格兰仕明天的更好发展提供养分。

  格兰仕的发展是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开始的,但格兰仕的成长却得益于不懈的创新。它一方面通过
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线,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加强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则在充分发挥自主成本控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功能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及行业的升级,走出了一条“制造与创造”优势并举、“市场与品牌”国际化并举的发展道路。今天的格兰仕已拥有2000多项专利专有技术。

  创新研发中心的成立体现了格兰仕创新的方向。创新中心的人员来自各个产品和产业的研发部门。“这些研发人员到中心来不是做过去研发部门的代表,而是要从战略的高度关注格兰仕的未来,通过创新设计来引领行业的发展。”格兰仕一位高管说道,“我们和每个产品的研发部门是‘唇齿’关系,离开研发谈创新,那是空中楼阁;离开创新谈研发,那就没有了灵魂。研发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研发的灵魂。”

  多元创新比亚迪成长的沃土

自主创新是国家战略的要求,是珠三角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珠三角综合竞争力的关键。2009年是《纲要》实施元年,在“保项目”契机下,珠三角重大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工程、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比亚迪积极响应《纲要》的相关规划,以自主创新为法宝,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逆势上扬,取得了不朽的成绩。

  “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最重要在于创新。创新是比亚迪发展的源泉,每个企业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创新模式,包括战略、制造方法、技术研发、商业模式。”比亚迪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王建钧说到。
  降低门槛———低成本创新范本比亚迪开始生产手机电池之初,一套成熟的生产线动辄开价几千万甚至上亿,这对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比亚迪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怎么办?

  于是,比亚迪独创了一套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即在全自动设备上加上一些集成的设备,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进行手工化的改造,并用夹具实现对产品品质的保证。比亚迪后来把这种特有的半自动化生产流程用一个公式进行了形象的总结———人+夹具=机器人!

  在这种生产流程下,比亚迪的产品质量不仅得到提升,并且交货的时间、产品型号更加灵活,变得让客户更加方便。最后的结果是,比亚迪只用了同行业1/2甚至1/4的投资门槛便在IT、手机等领域站稳了脚跟。

  在企业的初创阶段,第一步是要把产品做出来,让企业活下来,所以降低投资的门槛也是一种创新。
  取胜之道———产品与技术创新比亚迪依靠手机电池业务的回报,开始投入汽车的生产与研发。不论是电池还是手机,比亚迪都面临着世界上顶级的竞争对手。因此,与所有的本土汽车公司不同,比亚迪没有复制其他汽车公司的成功模式,而是利用自身在电池动力领域和汽车领域双平台上进行集合创新。目前比亚迪汽车的产品线已日渐丰富,产品也被市场认可,取得较好的销售成绩。

  一组可查询到的数据显示,在引进上百台(套)世界领先的整车制造和检测设备基础上,比亚迪启用自主研发的汽车冲压设备360项,调试自主研发的汽车焊接设备825项,安装自主研发的汽车涂装设备656项,整合自主研发的汽车总装设备412项。据悉,从2002年到2008年,比亚迪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都在1000项以上,其中2008年,比亚迪共申请专利1530项,在国内企业申请量排名中位居第四。

  而2008年底上市的F3DM,就是比亚迪一贯奉行的产品与技术创先模式的结晶,它体现了从单一产品创新到多重技术集成的理念,这也是中国车企第一次领跑世界。

  不同打法———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种后发优势。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就是吸取了前期企业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而200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井喷”行情,这就使得比亚迪必须寻找与其他汽车企业的差异化,以规避从电池业跨入汽车行业带来的诸多风险。这种差异化是必须选择新的打法,而比亚迪惟一的取胜点也就是创新,只有选择不同的模式、打法才能适应这个市场。

  这就是独特的“袋鼠模式”,集中内部资源,在已有的商业领域成功后,迅速进行战略转移是这种模式的核心,而汽车业务就是比亚迪培育出的一只新“袋鼠”。到今天比亚迪汽车能够在中国汽车界站稳脚跟,也是其选择不同的打法和创新所成就。

  数据显示,2009年1—11月比亚迪销量已达388247辆,同比增长120%,比亚迪F3位居单品牌销量第一,而40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也在12月上旬提前完成。

  高度整合———战略与技术结合创新比亚迪在IT、电池、汽车领域,非常推崇和运用垂直整合的模式,这个模式与汽车领域流行的专业化分工有明显的区别。

  王传福曾说过:“我们造汽车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什么零部件都造。别人是专业化分工,我们是大而全。这就是比亚迪在战略上的一个创新。”

  探究比亚迪创造奇迹的原因,不能不说到自主创新。正是凭借着“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经营理念,比亚迪不仅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同时也在新能源产业中成为领先者。

  自主创新华为前进的动力

《纲要》里强调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带。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以创新作为企业存活的养分,从创立到现在,以一个个创新成果为中国乃至世界通信行业树立起一座座丰碑。

  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华为从成立之初就将使命锁定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明确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拥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是华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华为明白,作为后起之秀,在科技含量高的通信领域,要实现与强大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一定要形成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支持。1993年华为成立了基础研究部,专门负责研发华为通信设备所需要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大量ASIC芯片的推出,不仅构筑了华为在硬件方面的核心技术基础,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1996年,任正非提出了华为著名的“压强原则”,那就是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科研投入和集中精力突破一点的方法,使华为与世界著名公司相比,部分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局部领先,从而获得市场的支持。2009年,任正非又提到了“深淘滩,低作堰”。他说,深淘滩就是多挖掘一些内部潜力,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动摇;低作堰就是不要因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多一些输出,多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

  持之以恒、周而复始、心无旁骛的技术研发高投入为华为取得技术优势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93年起,华为坚持以每年超过销售额10%的比例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截止2009年末,华为共有1万多名工程师从事移动网络技术的研发工作,此外,华为5000多名的市场人员,又是技术研发的先导与检验人员。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任正非在2009年最后一天向华为内部员工发送题为“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新年贺词表示,华为在全球的增长得益于“基于客户的持续创新”。

  技术驱动型在通信业发展型期一度盛行,企业往往是先行研发出来产品,然后再去向客户进行推销,华为早期也习惯于这种模式。但技术驱动模式在通信市场日益成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之后,常常显现出技术与市场脱节的短板,往往企业埋头几年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被市场接受,不仅造成人才、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沉重考验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怎样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华为在技术驱动盛行期就开始苦苦思索的课题。

  “作为一个商业群体必须拥有两个要素才能活下去,一是客户,二是货源。”1998年,华为果断地从IBM引入IPD集成研发模式,开始以“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全面转型。“坚持以客户价值观为导向,持续不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技术创新理念也在那个时候确立。

  华为规定每年有5%的研发人员去做市场,每年有5%的市场人员去做研发。研发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让华为能够准确地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实现其业务需要的解决方案,根据解决方案开发出优先满足客户需求的质量好、运作成本低、服务好的优质产品。

  持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2010年新年伊始,华为发布了下一个十年通信行业趋势展望。华为认为,在一个电信渗透率饱和时代即将来临之际,“超越人口,发展用户”,“超越语音,发展业务”,“超越管道,发掘价值”,“超越行业,发展行业”等“四个超越”,将帮助运营商突破“人口、语音、管道、行业”的天花板,把电信行业带到新高度。华为预计,物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家庭网络等四类创新型技术,将可以帮助运营商实现“四个超越”。在通信行业转型发展的下一个十年中,华为表示,将会一如既往地进行产品创新、业务创新、架构创新和技术创新,制定面向未来的Single网络战略,支撑未来业务的增长,带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白云山发展的源泉

  广州白云山制药自主研发的又一只一类新药头孢嗪脒已经获得美国专利授权(USP)。白云山制药将与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签署了头孢嗪脒合作协议,共同研制这只新药。据了解,头孢嗪脒项目去年已被纳入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近年来,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一派狼藉,医药行业亦受到影响。然而,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行《纲要》,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在这几年全国医药市场不甚景气的大形势下,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依然一路高歌猛进,实现了逆市飘红。不但生产经营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实现销售、利税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而且科技创新更上层楼,独领风骚,成果丰硕。

  医药是一个对创新依存度很高的行业,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技术的提升和产品的创新。近年来,尽管我国医药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抗生素产业更是如火如荼。然而,由于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基础薄弱,整个产业主要是以仿制为主,自主研发的新药寥寥无几。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家对医药的自主创新高度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扶持。特别是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等,都明确了政策指向———由仿制向创新研发转变,即致力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范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形成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在政策鼓励创新的大环境下,企业的新药开发动力十足。

  头孢嗪脒的主要研发者之一、广州白云山化学制药厂厂长刘学斌认为:“要摆脱目前我国药品创新意识、行动落后的局面,企业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改变科研机构和产业脱节的现状,药企应争取成为重大新药创制的研发主体,因为企业最贴近市场,可以根据市场环境来研发新药。

  在知识产权领域,白云山的聪明才智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专利技术问题上,他们“一手抓创新,一手抓仿制”。在自主创新开发新药的同时,抓住机遇抢仿国外即将专利到期的产品,也使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拥有更多国际先进水平的品种,并形成梯队结构,增强后劲。例如,三代口服头孢菌素药品头孢丙烯、头孢地尼均为疗效卓著、临床应用广泛的品种,白云山人早就对它“虎视眈眈”。他们了解到上述品种的专利和行政保护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到期,于是及早作好仿制的准备,提前进行研发,等到专利一到期,立即向国家药监部门申报。为了及时了解国际市场新药的信息,白云山人时刻关注世界药业巨头的科研动态和市场趋向,不失时机地把那些适合自己仿制、而又不违法的好产品“拿来”。据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仅信息检索费用每年就投入30多万元,而用于专利工作的投入,就占了科研费用的5%。

  到目前为止,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共申请专利168项,其中发明专利 62项,授权27项。除此之外,他们还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通过PCT及巴黎公约的渠道申请专利。目前已申请美国发明专利2项,PCT专利3项。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采取的策略有多种,既有行政保护,又有法律保护。行政保护包括新药行政保护和中药保护品种;法律保护则主要是对技术创新进行发明专利申请以及知名商品的外观设计专利和版权保护。例如,仅头孢硫脒就申请了14项专利;一类新药BYS02申请了6项中国及国际发明专利;一类新药BYS01申请了12项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了PCT及外国专利;一类新药溶拴拟肽已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在标准专利方面成绩更喜人,目前共有60多个独家和全国首家上市药品的国家标准是由白云山制药总厂起草制定的。近年来,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还十分注重在中药保护品种中进行二次开发,这对于提高其质量标准和掌握质量控制方法大有裨益,将这些专利技术上升为药品标准进而申请专利,将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例如江南卷柏药材的质量标准就有了技术专利……近日,白云山制药将与“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合作,共同研制国家一类新药头孢嗪脒,该项目已获美国专利授权。据了解,去年白云山头孢嗪脒项目获得了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近期又传出两则好消息:该研发项目获得美国专利授权(USP);该公司与华南地区实力最雄厚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 “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制这个属于全球独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届时,白云山制药将同时拥有国内仅有两个国家原创头孢类抗生素新药,成为全国制药界的领头羊。

  《纲要》是企业发展的“尚方宝剑”,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其国内外市场的争夺提供了坚强后盾。《纲要》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灵丹妙药,为企业排忧解难,给予了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珠三角经济区将在《纲要》的引领下,稳步发展,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王雅思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创新战略, 珠三角, 发展, 明灯,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