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金融业和企业之间的性格比作这个星球上的两性:共生,并相互依存。
同时,一方的性格变化也决定着双方的和谐相处。
新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两个当家人周小川和刘明康传达了2010年中国银行业的重要信息。那就是: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金融创新,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履行职责。这些其实正是为2010年的银行的角色性格定了一个基本的调子。
转变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转变
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要求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使贷款真正用于实体经济,用到国民经济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的信贷支持;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引导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续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贷款投放。强化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防范信贷风险。银监会确定“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成为2010年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满足有效需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经济和银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地方银监会积极着手落实。北京市银监会介绍,从今年开始,将以5年不少于100亿元的规模,加强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和产业联盟的支持,从以产业间的调整为主向各个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转变,以第二产业为例,今年将侧重高端制造业等高端产业发展。“下一步将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推进 TD-SCDMA、数字电视、手持电视等一批自主标准的产业化。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推进新能源、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新材料、环保等领域成果产业化,加快物联网、绿色印刷等新技术应用,培育新优势产业。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
服务 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化
会议强调要形成有利于金融稳定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扎实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会议也做出安排。在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前提下,支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提高银行业经营服务水平,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统筹兼顾自身利益与社会责任。
中小企 全面落实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两个会议都强调,要推动商业银行继续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进服务方式创新,全面落实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征信管理,大力推动征信立法,做好中小企业和农村的征信服务,加快金融统一征信平台建设。着力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投放增量高于上年。
1月13日,中行宣布其2009年中小企业授信余额增加3400亿元,增幅为60%。
中行通过信用证、保函等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表内外授信近1.3万亿元。此外,中行还将授信、贸易融资和理财产品组合,提出了“订单质押”、“存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担保方式,给予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政企合作是中行发力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渠道。去年,中行倡议并承办了工信部与四大商业银行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备忘录,联合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环保部等政府机构,改进中小企业服务方式。北京分行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机构设置上,中行从上至下设置独立的业务机构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新增员工超过2100人,并还将中小企业和小企业授信增长纳入分行考核。
创新 中小企业可发行可转债实现融资
会议提出要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推进金融改革。加快债券市场发展,丰富金融衍生产品。扩大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研究中小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务融资工具、债券第三方回购业务等。
其中,将研究中小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务融资工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PE界人士认为,创投行业因此有望迎来重大机遇,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将大为畅通,部分PE“对赌”操作也将阳光化。不过,央行目前的表态仅为“研究”,这种融资模式的推行还需要其他部门配套法规和政策的推出,该模式本身也面临多个难题有待解决。
创投机构投资中小企业因其高风险性经常缩手缩脚。然而,一旦中小企业可转换债推出,将可以通过其高风险溢价吸引有专业能力的创投机构购买高息债券,后者同时又拥有选择权———在看好企业前景时转为公司股东,融资工具的灵活将大大推动中小企业和创投两个行业的发展。参股创投企业的上市公司如大众公用、电广传媒等公司有望因此受益。
这不仅仅是为创投基金多提供一种投资工具那么简单,主要是有利于充分打通中小企业融资通道。如果这个渠道畅通的话,PE机构投资方式将更加灵活,尤其是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将有重要作用。(徐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