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华能集团发布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宣言,决定从2010年起全面推行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出集团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能源,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引导我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世界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央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如何在经济转型中挑大梁,利用自己的经济力量影响和主导经济新秩序,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动力。
步入“后危机”时代,各国对其经济都采取再平衡的措施:由投资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过渡到依赖内需进行拉动。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如果中国能够成功转型,减小对出口的依赖,通过扩大内需来解决国内的就业和增长,那么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主导地位必然会显著提高。
从经济模式角度来看,通过打造新型产业,从而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给,通过制度性的突破释放社会财富,从而跨越式激活经济内生性动力,实现经济转型,这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命题。
央企作为国家控股和管理的国民经济支柱企业,不仅肩负着与众不同的国家使命,而且由于大多分布在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关键领域,转型和再造影响到央企是否能成为中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国家队”,成为在全球化背景新形势下保卫国家经济安全的“正规军”,成为中国占领产业制高点、实现产业强国的排头兵。
转型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中国企业,但如果依靠传统比较优势而忽视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则难以摆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因此,强化自主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由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成为我国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央企要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切实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前列。
央企要以“转型升级”为载体,坚持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发展战略,突出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发展重点,努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中国产业发展新格局。
当前的结构问题是既有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经济结构转型需要抛弃过去追求数量或者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方式,转而关注更深层次、对于质量的追求。
中国建材集团积极谋划低碳经济下的集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房屋下乡”工程的百村计划,成功重组日本KIS公司、四川阿波罗公司等在太阳能产业链的延伸,对建材行业的结构调整与发展走向带来深刻的影响。
央企基本上都是国内同行业中雄厚资本、先进技术、科学管理、优势产业的拥有者,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可获得国家强有力的支持,需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适应产业链竞争不断强化的趋势,积极抢占价值链高端,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加快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吸纳整合配置资源,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并因此形成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战略架构、文化理念和经营模式。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缺乏全球化产业布局的能力,缺乏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和世界级的品牌影响力,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基础和文化理念,但中国必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在这一点上央企责无旁贷。
“国之大企,国之利器”,央企承担着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职能,危难之中,其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更高于日常追求的经济效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并积极承担的企业方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企业”,并受到公众的尊重。
央企要牢固树立全球竞争的理念,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逐步建立全球化的采购体系、生产体系和研发体系,加快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对所在行业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努力成为所在行业的“系统集成者”,形成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能够对行业进步做出贡献的国际化企业。
中央企业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了发展的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和优势条件,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与一些民营企业相比,央企不仅拥有更强大的资本实力,还具有更强的区域经济带动作用。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指出,“大企业,大责任,大企业的兴衰会影响一大批企业的兴衰,大企业的前进会带领一大批企业的前进,零部件、原材料企业都会跟着大企业走。2011年的经济转型给了企业特别是央企比较好的机遇,为我们迎头赶上赢得了时间。”“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生存的终极目标,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央企,懂得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道理,并且能担当起民族大任。
经济转型挑大梁,从共和国“长子”———央企做起,从国家的竞争力做起,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