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善事业较发达的美国,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的捐款来自民众。
毋庸置疑,中国的慈善捐赠水平尤其是平民慈善的发展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中国内地的一些慈善组织和机构,所募的绝大部分善款仍是来自于企业的大额捐赠。
平民的慈善还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态,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中国的平民确实普遍还并不富裕,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问题压力沉重,加上社会保障不完善、对未来缺乏足够信心等等,不能不说算是平民慈善不发达的原因之一,但这些都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爱心的,恒爱行动成功,就在于开创了一个慈善共享的平台。用一团绒线,为普通百姓创造了奉献爱心的机会。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有钱的,没钱的,都可以尽自己的所能出一份力。在这个平台上,慈善不再只是富人的游戏。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理事长莫文秀指出,“恒爱行动”把企业的产品、理念和公益的推动、社会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基金会的链条,通过妇联组织的协调,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再通过争取各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搭建了一个动员社会人人参与共享的平台。“恒爱行动”不仅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一些公益行动的模式,而且创新了一个新的机制、一个新的模式。这种机制应该说是企业公益组织、企业群团组织乃至于媒体共同结合的平台。
“恒爱行动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曾这样形容,“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社会投资艺术。”
什么叫社会投资?杨团解释道:“我把它这么概括,它是以增进社会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为目的,通过慈善捐赠,形成影响、激活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的导向力量。它能够通过导向的力量,像链一样的接续,而且最后在链条当中扩散,变成很普遍的力量。”
《公益时报》常务副社长彭建梅指出,当下企业社会捐赠有三种形态,一是外在型状态,就是在一种波动状态下对社会募捐的响应,这是企业捐赠的初级状态;第二种形态是简单对接模式,就是将企业商业行为结合公益捐赠,比如开展公益营销等,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企业并没有参与到公益项目内部,效果不好;第三种是企业内部依靠企业文化自发衍生到公益理念实践状态,企业真正参与到公益事业内部,将捐赠义务变成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很显然,恒源祥是一个实践第三种状态的企业,它不仅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特点,还充分利用其他社会资源,比如民间组织的资源、普通民众的资源,“恒爱行动”的倡导和发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找到了合适的参与方式。(刘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