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务院通过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策略层面,成为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而迪斯尼正式入驻上海,洋品牌来到家门口,中国文化产业全面进入国际化的新阶段,市场竞争势必越来越激烈。
如果说迪斯尼的优势在于建造梦幻童话般的主题公园,为美国文化找到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传播载体的话,那么在中国,有一家企业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她就是中国主题公园的缔造者、文化旅游业领军企业———华侨城。
文化旅游为核心文化与主业全面融合华侨城集团是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之一,拥有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经营、房地产及酒店开发经营、电子及配套包装产品制造三大核心主业。作为华侨城文化产业的核心,华侨城文化旅游从建设中国第一家主题公园锦绣中华起步,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逐步构筑起了一个包含主题公园、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科技体验以及会议酒店等多种产品形态的大型综合性的文化旅游产业王国。截至 2009年底,华侨城资产总额近500亿元,累计接待游客达到1.5亿人次,连续多年作为惟一的亚洲企业跻身世界旅游景区集团前八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华侨城在对文化元素深刻理解和对市场需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以中华5000年灿烂文化和世界文明精华为素材,灵活运用文化主题包装的手段,培育出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深圳东部华侨城等一个个文化浓郁而又独具特点的主题公园和景区。华侨城还通过探索,把文艺表演转化为村寨景点表演、剧场式演出以及大型广场艺术等多种产品,发展出旅游文化演艺这一崭新的市场形式,为自身的文化旅游打造出又一核心竞争力。目前华侨城有2000多名专业演职人员和19个千人以上的大剧场,各景区累计上演大型演出43台,演出近5万场次,接待观众近7000万人次。
坚持自主创新的精神,华侨城打造了一个文化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品牌内涵不断扩大延伸的广阔平台。随着产品的不断开发、市场容量的持续扩大,华侨城将大量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与浓缩,精心策划了印象中国年、旅游狂欢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使之成为更有利于传播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展示形式。
“文化+旅游”只是华侨城将文化与主营业务相结合的一个缩影。除了靠文化底蕴搞旅游,华侨城还将文化要素注入主题酒店、文化氛围融入主题地产,成为 “文化经济”的先行者,而文化与主营业务全面、有机地融合,双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也探索出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文化要素整合为理念助力国家软实力提升华侨城是企业也是城区。秉承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华侨城将其经营的城区淬炼成鲜明的文化符号。如今“华侨城”不仅成为深圳一张流光溢彩的城市名片,还体现出显著的文化聚集效应和产业带动能力,成为深圳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一个文化产业基地。2007年,华侨城被文化部授予首批仅有的两家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深圳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文化中心的地位。
作为名符其实的 “城市综合体的建造者”,华侨城从深圳走向全国,所开发的城区无不打下深深的华侨城文化烙印,反过来又成为其发展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辐射基地、品牌输出基地,从而实现了城区的连锁、文化模式的连锁。从2002年开始,华侨城北上北京、东进上海和江苏、西拓成都和昆明,在全国布点布局,所到之处无不重视片区综合开发时文化配套的完善、文化内涵的注入。整体上市之后,华侨城又加速展开新一轮全国战略布局:云南华侨城已破土动工、江苏泰州华侨城一期即将开业、武汉华侨城也已奠基启动,华侨城还和天津、西安等城市签订协议,不断深化文化、城区的连锁布局,继续强势进入国内区域中心城市,为未来的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从而抓住文化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加强本土品牌的优势,以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预计到2012年前后,华侨城文化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将达到2000万人次,从那时起再用3至5年的时间,这个数字将达到3000万,从而使华侨城全面进入国际旅游集团第一集团军行列。
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政策、资金等各种利好信息不断出台,中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为调整经济结构、保持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出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侨城选择的这条繁荣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之路,必将推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周围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