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大连泰德煤网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我国最大规模的煤炭电子交易市场———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在大连正式启动。据了解,该煤炭电子交易市场的诞生正是源于2010年煤炭改革的新一轮全国风潮,为我国煤炭市场定价以及交易提供一个现代化的煤炭交易体系。
山西模式可借鉴不可照搬在通气会召开之时,山西省煤炭整合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其中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形成了4个年产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煤炭集团。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4%。至此,山西模式中快而准的整合风格显露无遗,而各大省市的煤炭整合也在纷纷效仿。甚至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河南省近日透露的正在讨论的相关细则,将有照搬 “山西模式”的嫌疑。
“煤炭整合的‘山西模式’尽管在数据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情况还很复杂。”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市场观察员、资深煤炭专家李朝林向记者表示。
在山西煤炭整合中,其问题集中在许多投资山西煤矿的资本得不到合理的退出、众多煤老板的转型之路维艰、整合过程中涉及的矿权转让复杂等。“其他省的煤炭整合会比山西省容易得多,首先是因为其他省的煤炭行业在GDP的比重上并不是很高;其次是其他省投资煤炭行业的资本基本上是来自省内,涉及省外资本少。因此,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展煤炭整合,是每个省应该着重考虑的地方。”李朝林说。
市场化是煤炭低碳之路的通道作为全国煤炭整合的风向标,山西模式依然让李朝林这个资深的煤炭专家感到担忧。
从煤炭企业数量上看,尽管山西省经过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办矿、民营企业办矿、股份制企业办矿的比例为2:3:5的格局。但是在李朝林看来,民营资本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少,同时他担忧的还有山西省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转型上能否会成功。“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资源,所有投资的资本都看重了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因此让资本转型投资农业等,对于资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李朝林表示。
经历了整合的阵痛,全国煤炭企业将告别“多、小、散、乱”的局面。然而接下来,煤炭企业或将面临一个更为艰难的课题,即如何面对低碳经济时代汹涌来临的冲击。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在产业链上的完善,同时要走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煤炭企业在整合以及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竞争。”李朝林对此表示。(李静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