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新型产业时代毋庸置疑地来了,其势凶猛,无法阻挡。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首,今天或许是一个遥远的日子。对未来的发展做准备,需要深入的思考、强大的知识、深度的调研、超人的智慧和厚重的责任感,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应有的对策似乎人们在天天讲、时时讲,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会带来的变化,很多人认识并不到位。
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新型产业时代毋庸置疑地来了,其势凶猛,无法阻挡。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首,今天或许是一个遥远的日子。对未来的发展做准备,需要深入的思考、强大的知识、深度的调研、超人的智慧和厚重的责任感,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应有的对策似乎人们在天天讲、时时讲,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会带来的变化,很多人认识并不到位。
节能减排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国家号召,而是国家行动,是国家的一次自主行为,这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国家能源战略使然。这一国家行动带来的,已不是一两次所谓停留在宣传口号和文件传达上的“运动”,而是一次大的转型,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目前的增长方式已经运行了30年,正是这30年对人们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对新的时代到来所应有的观念还难以迅速转变过来,特别是广大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
各个行业和企业必须认识到的是,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开始改变他们的生存发展环境。随着能源委的成立,随着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的审议通过,随着环境税的开征,而且极有可能在不远的一个时间开始有碳预算、开始设碳关税,可以预见一项项切实的政策、法规会陆续出台。另外,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西方对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发出威胁,可能对污染较大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可以说国际环境更加紧迫。
而目前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政府的声音和媒体的声音,企业行动好像显得少了一些。同时,目前政府声音也还停留在宏观方针上,落实到部委这一层至少还不够细化,也就是说还没有给下边的行业和企业以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更不要说标准。比如资本市场,相关部门的态度很鲜明,但具体对策慢了一些,像我从前反复提到的———碳交易中心的整合、低碳指数的设立、符合低碳经济趋势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的设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的落实工作正在加快。
产业研究也十分不够,美国各种类型的低碳研究机构数量众多,我们是有巨大差距的。当然据我所知,清华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地还是有一些不错的研究机构在做着扎实的工作。
接下来就到企业这一层,经济结构的调整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把握好了企业会迎来一次飞跃式发展,会找到新的商机,把握不好就会带来负面的冲击。
首先是行业选择上,所谓顺应潮流不是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意义和良机,这是一个市场。中国的碳排放市场占到全球的40%,首先你要把企业的碳排放降下来,这是可以交易的,企业要补这一课。聪明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减排项目去申请资金支持,比如发改委等四部门设有CDM基金、联合国有专项国际资金。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措施如种树等去吸收二氧化碳排放,也会为企业创造有价值的“碳汇”。
金融类企业更是要看清楚趋势,为新经济服务,重建新的金融体系。一行三会刚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等内容,正在一步步走向落实。建议监管部门组织专门机构或利用行业研究力量,研究怎样利用资本市场,培育低碳产业的龙头企业。随着主板市场的逐步扩容、中小板市场的迅速壮大和创业板市场的成立,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和研发技术的提升将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沪深两市共有49家上市公司涉足低碳产业。如何让更多的清洁能源企业、节能减排企业、增加碳汇企业和提供节能减排技术企业能尽早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并使这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不断壮大,是相关部门着力研讨的问题。
总之,企业要把节能减排和企业自身利益联系起来,千万别以为那是国家的事。只有及早行动,才能规避外部经营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不单纯追求产值,从资本运营、决策方式到企业管理都要有一个改变,准备好迎接这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并且越早进入越好。
责任编辑:ltlovely
推广:产业, 转型, 时代, 中国企业, 做足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