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创新报道 > 创新报道 > 正文
后危机时代的宁波民营企业谋变
来源: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10/1/4 14:04:28     
日前,宁波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变局,变局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他们正以加速度的形式自发地、踊跃地进行变革,这多少与30年前民间涌动的非公经济萌芽有些相似,只是这次的变局是市场先行,蓬勃成长起来的民营经济在遭受一场“霜降”后,主动开始谋求一场由自己主导的大变局。 
日前,宁波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变局,变局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他们正以加速度的形式自发地、踊跃地进行变革,这多少与30年前民间涌动的非公经济萌芽有些相似,只是这次的变局是市场先行,蓬勃成长起来的民营经济在遭受一场“霜降”后,主动开始谋求一场由自己主导的大变局。

  在为这场悄悄进行的变局寻找方向时,市场主导、科技转型、品牌优势都成了这场变革的核心,金融危机让逐渐饱和的中国“加工时代”开始弱化,一些经受过“霜打”的民营企业,开始通过合作、合资、转移、转型等方式,谋求一种全新的格局。

  但能不能进入一个全新的“蝶化时代”,还需要时间和毅力的考量。

  在后危机时代,在这场民营经济的变革中,宁波企业家们还必须学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把握几个关键词:清算、“内秀”和文化。

说到清算,有些秋后算账的意思。但是事实上,在宁波的民营企业里,大约60%的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股权结构不清晰、投资主体不明晰、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等等,这些都需要逐一进行“清算”。

  当然,这里所说的“清算”并不是单纯地清理某些主线,更多的是为新阶段的民营企业发展逐步国际市场化扫清障碍。

  目前,宁波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其经济活力指数在全国位居前列。

  事实上,这一绝对优势的取得,是与坚持国有、集体、外资、个私多种所有制形成的“混合经济”共同发展的路子离不开的,成为助推宁波经济快速前进的强大动力。

  浙江包括宁波的民营企业是在坚持“国退民进”的方式下逐步演化而来的,越来越多的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都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新股权改革大潮中演化成“民营资本”,不可避免的,这些演化的过程中多少有些理顺不清的纠结,这种纠结更多地体现在以后被放大的资本里。

  现在没必要为民营资本的崛起清算“原罪”,这一方面与鼓励民营资本的市场化发展基调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发挥更大的财富责任奠定前行的路基。

  当然,一大部分宁波民营企业家也在为自己的定位而苦恼,由于上世纪创业初期集体企业的集体“失语”,穷则思变的当家人便开始鼓励有能力、有路子的人以绝对诱惑的方式许以期权等,许多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人都成为既得利益者,以零配件加工、纺织、工艺品加工等粗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都在改制的大潮中成为“敢于开拓的既得利益者”。部分集体、乡镇所有的股权在多年的发展经营中,本着共赢的策略,没有及时进行产权分割。但是,在经过长达10多年20年的蓬勃发展中,一些企业在没有理清股权关系的同时获得了快速发展,在秉信“共患难不可同享福”理念的驱动下,乡镇、集体甚至某些个人与带领企业快速发展的负责人在利益上产生严重纠葛,并在内耗中把企业拖入泥沼,健力宝当年的辉煌和没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宁波一些“下手”比较晚的民营企业正在经受着这样的苦痛,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无论对哪一方来说,养大的猪未必好卖。

  近年来,让宁波的某电动工具公司王总经理头痛的是,自己辛苦多年发展起来的企业,自己拥有的股权还不到30%,而且自己每年拼命赚来的钱,却成为很多不太相干的“利益集团”的“大金库”,自己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事实上,13年前,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式厂房,王总以自己的胆魄和人脉,顶住很多压力和非议,通过不断地转型发展,目前已成为一家多种电动工具、精密仪器的集团型公司。眼看着自己辛苦得来的财富却成为别人的刀俎,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当年不清不白的接受和发展,却是一件说不清理还乱的公案。

  事实上,与王总类似的企业还有不少。如今的体制改革中,很多成为制约当前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桎梏。

  在清算这个词汇里,我们还必须正视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产业方向问题,虽然在改革初期,民营企业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但是农村合作社、乡镇企业等的多种混合体发展,造成的管理体制模糊、多重领导并存、市场方向不明等,都为宁波民营企业无论在“做大做强”还是“做精做强”方面设下了埋伏。

  目前,宁波已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块状经济145个,大力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但是仔细分析这145个块状经济体,无一不存在着以OEM为主的产业布局,而且大多数是小、散、乱的模式,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钻,往往导致重复生产、恶性竞争和价值剩余,资本流动性大、产业优化能力不强、人才集聚效应不明显,这些都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再跃升的关键。

  市场化发展和改革实践证明,一个具有非凡竞争力的企业,必须是一个敢于革新、不断创新的企业,宁波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一些安于现状,习惯了给洋人打工的民营企业却在温饱中不思进取,企业缺乏创新,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当反倾销、技术壁垒、环境标准等一系列“大棒”挥来的时候,“玉米”就根本难以为继成为熟饭了。尤其是2008年底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让更多的企业在痛苦中绝望,但是在痛苦中还必须学会清算,清算自己走过的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该如何定位?

这里的“内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在的气质,而是希望在内部更多地表现自身的气质。金融危机给宁波民营企业最大的警惕作用,就是应该重新认识并重视内部市场的挖潜增效,应该把最优秀的产品和优秀的服务“秀”在国内的舞台上。

  “出口转内销”是宁波街头一些小店里经常会出现的产品代名词,这些产品传递给大众消费者的信息是品质优良、价格便宜、款式新颖,尤其以服装纺织品为主。这一特殊的现象其实就是宁波常年特有的出口大格局衍生出来的。

  宁波的产业经济外向型非常明显,单就今年第一季度,在全国各地市场都感到金融危机冬天的时候,全国GDP增速为6.1%,浙江省3.4%,而宁波市仅为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1%里还多少有着畸形快速增长的宁波房产带来的拉动效应。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宁波多年来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竟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如此地依附于人、如此地脆弱。

  但是,这一格局正要逐步被打破,聪明务实的宁波企业家向来就有一种敏感、灵活和多元形式的特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寻求在国内开展自己的 “舞台秀”。在光怪陆离的各地T型台上扭动的模特步伐里,在各地洽谈会或产品商务会上,都可以看到一种可以扭转乾坤的“风信子”———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逐步学会在国内市场上“秀”出自己。

  一位尝试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企业家说:“开拓国内市场是市场化给我们提出的不得不做的课题,我们必须学会改变,改变单一加工外贸的方式,进而在国内市场上亮出自己的品牌来。”

  在国内市场亮出自己的品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宁波一家文具企业在转内销方面的受挫,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它不像做外贸那样接单、出样、下单、验收、报关等即可,它需要学会做市场调研、区域定位、产品投放、渠道推广、宣传发布、终端布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功课,再者,通过多家分割的产品,利润形式远没有外贸产品那样来得直接,总收益减去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就一目了然,梯队单一,分割明晰,当然还有出口退税等额外的利润。

  就是这看似并不繁琐的几道手续里,却是复杂的、繁琐的利益分割链条,哪个环节做不好,都会断裂整个产业的“内秀”发展。鄞州一家以代加工纺织类为主的小厂,在往年里依附着为外贸企业加工T恤衫等,就简单的加工生产,也能给企业赚个盆满钵溢。随着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劳动成本的增加,优势渐少的宁波外贸企业开始缩减市场份额,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家企业在内忧外患的市场中,终于“歇菜了”。
  宁波民营企业的转身,还需要学会多修几门基础课。

或许会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作为中国商帮里最具影响力的宁波商业文化,向来是最被推崇的,再加上独特的地域文化,宁波商业本身就有着浓郁的文化情结。但今天在这里提的是一个大概念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品牌文化、企业家素质以及新时代的商业价值。

  习惯了OEM的外贸企业很少做到未雨绸缪地开始建设自己的品牌,对于品牌文化的建设还处于原始阶段,缺乏系统的品牌文化塑造,很多企业甚至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里习惯了手工作坊式地分配分工,习惯了傍着名牌或者大企业“蹭饭”,但当一旦要亮出自己的招牌时,却有些炫目和无所适从。

  一位企业家向笔者说,自己的企业文化做得非常好,按照他的描述,这该是一个伊甸乐园,而不是一个企业,在这里有着充分的民主、有着自由与和谐。可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蓝图,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蓝图,是对企业文化的曲解。这一点充分暴露出企业家对于品牌和文化理解的单薄,或许企业已在制度文化和理念提升上有着自己的见解,但当大环境对文化被扭曲后,就会产生这样一种不合逻辑的误读。

  当然,宁波企业的变局还是处于这样一个更替的时代,老一辈的创业者迈着沾满泥土的腿走上了民营企业家的讲台,30多年改革开放的时代赋予他们的,除了懂得珍惜和勤奋外,就是要固守。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在不成熟甚至挥霍的“富二代”手里,父辈打下来的这片“土地”成为他们名车豪宅的资本,一些经历过海外“镀金”的子辈们,却又不愿意从一针一线里刨利润,他们渴望能够在金融资本、商务房产、投资重组等一系列项目中攫取丰厚利润,但这些在老一辈的企业家看来,都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的。

  宁波企业谋变,在于新老一辈企业家的顺利交接班以及企业家需要修炼的素质———具有开拓、创新和前瞻的文化素养。老一辈的企业家在后危机时代或许会有一个警醒:习惯了自我满足和自大的个性,需要在新的市场面前,重新拾起谦卑和谨慎的作风;习惯了颐指气使并谋求走上大学讲堂的方式,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重新开始自己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和学习。

  造成这一气候的,当然还有着需要重新定位的宁波新商帮的商业价值,一些非法集资上亿元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些海外巨赌亏空的传言不绝于耳,一些小产业集体转行进入房产、股市及矿产的比比皆是,缺乏了做实业的耐心和毅力,从政策资源型产业里谋求 “一夜暴富”的心态以及缺乏企业家价值追求的空虚宣泄,都让投机取巧成为触动商业价值集体失语神经末梢的救命稻草。

  宁波谋变,事实上谋的是一场产业革命,这场革命不亚于30年前的那一个个小作坊的兴起,这场革命决定着宁波民营企业这块中国民营产业革命大旗如何实现华丽转身,以更高扬、更自由的姿态飘扬在国际国内市场。 (朱嘉俊)
责任编辑:ltlovely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危机, 时代, 民营, 企业谋变, 宁波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