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周之内吉利汽车分别传出融资高盛的新闻和竞购沃尔沃传言再起时,“吉利傍大款”的聒噪就开始盛行,吉利接受投资和收购沃尔沃两者之间的关联似乎透露着某种“暴发户想买卫星”的意味。 但实际上,高盛的股权投资不是因为“吉利收购沃尔沃”而看中的是健康发展路线,吉利参与竞购沃尔沃,靠的也不是“傍大款”。 稳健推行并购战略 “稍微了解汽车业近20年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资本市场推动汽车业高速发展的高潮就是融资与并购的频繁更迭。”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资经济系主任、投资研究所原所长张汉亚教授说。 在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全线飘红中,吉利绝对是一个异数,吉利的销量并没有国内、国际同行提升那么明显。与销量稳步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利盈利能力的大幅飙升,能够位列全球汽车企业盈利榜前三的吉利给市场的信号是正在 “做强”。 “一直以来高盛投资中国汽车的决心都很大,中国境内几乎所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高盛都曾考察过,而吉利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靠的是他们健康的发展路线。”张汉亚说。 做强不能仅靠建造汽车生产基地、独立研发技术以及对人才的培养,吉利20周年庆典的主题语是“汽车王国不是梦”,显然,实现梦想的手段必然包括并购战略。 吉利之所以想收购沃尔沃,原因主要是它实力强大的品牌和技术。沃尔沃发明了对世界汽车安全领域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安全气囊、ABS系统,为福特贡献了防撞预警系统、乘客约束技术和其他安全设备,是福特高端乘用车战略的主要棋子。 事实上,吉利的国际并购战略早有先例。今年3月,正是在竞购沃尔沃传言的掩护下,吉利仅用两个月时间在澳大利亚全资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箱生产商国际动力系统公司(DSI)。不能忽略的是,DSI在此前就一直给福特汽车做自动变速器的配套供货。如果加上此前购买英国锰铜公司51%股份,生产伦敦出租车,吉利的国际并购战略已经初露端倪。 有了这些跨国并购的经验,加上吉利一直以来在发动机、汽车安全、自动变速器和车身技术上的研发努力,这家工程师气质浓郁的公司,对一个高端品牌的需求愈发强烈。所以,如果能够成功并购沃尔沃轿车,也只是吉利汽车宏大战略进一步得到实施的结果。 吉利拒当暴发户 “融资高盛获得的资金与收购沃尔沃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真的用于收购沃尔沃,这样的资金简直杯水车薪。”在吉利汽车宣布获得高盛3.3亿美元战略投资时,吉利集团副总裁潘巨林就曾肯定地表示,“资金的去向已定,主要用于收购吉利汽车母公司吉利控股的三间工厂。”而高盛首期投资入股的2.45亿美元,不等在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的兜里捂热,就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装到母公司吉利控股的兜里。 把上市公司融资的钱转嫁给母公司,而不是像暴发户一样一掷千金,说明吉利的发展战略已趋稳健。吉利充分利用资本的杠杆为母公司“挣钱”,可以支撑其战略转型发展的后续资金。“这是吉利滚动发展融资的策略之一,即成熟一个项目就装入上市公司,融资后继续滚动发展。同时,有了高盛这样知名的投行,对于吉利的信誉度和后续的融资都非常有利。”潘巨林也证实,“母公司出售工厂获得的资金,一部分用于还债,另一部分用于后续项目的发展。” “其实,吉利从高盛募得的25.86亿港元对收购沃尔沃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吉利真正看重的是高盛在汽车行业并购中的丰富经验,即将成为吉利第二大股东的高盛无疑将加重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砝码。”张汉亚评价说。 强硬坚持并购条件 此前,吉利汽车已经对沃尔沃部门提出了约2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对一个近几年来亏损逾10亿美元的品牌来说,吉利的出价高于福特或外部人士的预期。在截至6月30日的一个季度中,沃尔沃亏损2.31亿美元。 吉利提出要把沃尔沃的退休金责任、不想要的库存和其他相当多的重组责任留给福特,交易可能对福特远没有这么有价值。这样一桩交易与福特2008年初把豪华车品牌捷豹和路虎卖给印度塔塔汽车的交易类似。塔塔为这两个品牌支付了23亿美元。福特之后向塔塔支付6亿美元用于捷豹和路虎的退休金计划。 另外一个胶着点是吉利坚持只收购沃尔沃的部分业务,而福特则要全盘将沃尔沃剥离出去。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最初吉利曾希望福特会保留沃尔沃至少25%的股权,不过福特拒绝让步。 另外,吉利还将面对一个新的竞购对手。据知情人士透露,10月中旬,一个由美方人士为首的财团加入到竞购福特汽车旗下沃尔沃汽车的行列。这个名为Crown的财团由包括福特汽车前董事丁曼在内的美国汽车界一帮元老发起,不过他们的出价低于吉利。 或许这只是福特玩的一个花招,以逼迫对沃尔沃势在必得的吉利接受他们的条件。 目前来看,由于报价较高,吉利在竞购中领先。但吉利坚持收购条件的结果,只有到年底竞购结束时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