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创新报道 > 创新报道 > 正文
科学发展 创新山东
来源: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09/9/28 13:25:22     
泰山脚下,黄河岸边———开拓的齐文化与内省的鲁文化,在这里并行;一个传统孔孟文化浸透骨髓的地方,却涌动着澎湃的创新激情。在历史的纬度中,我们该怎样看山东? 

 

 

泰山脚下,黄河岸边———开拓的齐文化与内省的鲁文化,在这里并行;一个传统孔孟文化浸透骨髓的地方,却涌动着澎湃的创新激情。在历史的纬度中,我们该怎样看山东?

  走进山东,我们感受到了古老与青春的辩证;深度与高度的辩证;谋大事与做小事的辩证;今天与明天的辩证!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转型中,山东发生了巨变!

  历史,延续到山东这一代人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世纪开元,山东人提出了“创新山东”的口号。

  今天,山东人以行动贯彻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创新山东。

    创新山东 体制为先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是山东30年不断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步利改税、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等改革措施之后的国企改革陷入僵局。

  与此同时,作为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山东省诸城市,从1992年开始,用了15个月时间,按“先出售后改制、内部职工持股”的方式,完成了全市200多家国企的改制,在一片质疑声中,率先拉开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大幕。

  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概念表示,这是一条国企产权改革之路,其目的是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制度安排。作为诸城改革的操盘手,时年35岁的诸城市委书记陈光当时却被冠以 “卖光书记”的称号。

  以诸城改革为发端,1993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 “抓大放小”战略,通过兼并、租赁、出售等方式全力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组。为提高山东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山东制造”到“山东创造”的全面跨越,山东省连续出台措施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品牌扩张和自主创新,全力培植高新技术、外经外贸、民营经济三大亮点,从而形成了与广东、浙江的“小狗经济”截然不同的“群象经济”模式。

  谁说历史留给老工业基地的是包袱?

  这些“休克的鱼儿”一旦被市场经济体制激活,它们体内迸发的创新能量和激情将是惊人的。这是历史赐予的最宝贵的财富。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关键的几步。

  改革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敢于直面强手找差距、自提标杆加压力、敞开襟怀学先进,是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一以贯之的做法。思想的大解放,打破了小富即安的封闭保守观念,赢来了改革开放一轮又一轮的新突破、经济社会一步又一步的大发展。去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肆虐,山东省委、省政府未雨绸缪,邀请位列全国百强县首位的江苏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作专题报告,学习其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成功经验。2008年山东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在国内外经济运行困难加剧的环境下,2008年山东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人均GDP超过3万元,在全国各省、直辖市中排名第二,仅排在广东之后。

  产学研成为山东企业技术创新重要途径

    几年前,产学研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个生疏得有些别扭的新词;现在,它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分管山东省产学研联合工作的省经信委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十几年来,产学研联合工作从初期的科技成果交流会,发展到现在的技术、人才、信息等全方位、长期互动式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产学研联合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和品牌。

  山东省很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都是依靠产学研联合来实现的。通过开展产学研活动,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成为名符其实的技术创新主体。

  促进了创新要素的聚集,有效解决了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现象。第十七届产学研洽谈会共汇集科技成果11.3万多项,有260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在山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山东省企业解决了1100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新增经济效益570多亿元。大批重大技术和新产品相继问世,创造出海尔、海信等有巨大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政府推动产学研向纵深发展,提升联合创新层次。通过省校合作、省院合作等方式,全省有200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120多家重点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或信息中心。如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山东建立了工程机械研发中心,浪潮集团与美国微软公司合作建立了电子信息高端研发中心,潍柴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研发柴油发动机升级技术。

  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发展,促进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截至目前,全省已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26家,其中国家级61家,培育重点企业技术中心62家,均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6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政府引导带动社会支持,企业创新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开发和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达3.7%,62户重点技术中心企业达5.9%。

  产学研结合,山东省的决策者在前面赫然加了一个字———官。

  回顾起产学研活动的发展历程,现任省长助理的陈光分析其中最本质的矛盾,是创新活动中交易费用太高,企业与专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间对风险的顾虑。“政府推进产学研活动,就是建立各方的互信,提高创新效率。”陈光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有关人士也提出,要清醒意识到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引进多,创新少,整体设备引进使用多,对关键技术消化创新少。自主创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尚不完善。

  一字之多,多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这只“手”,在市场经济发育尚欠完善的地方,可巧劲推助,可搭台唱戏;这只“手”,还可以凭借它的强势,激励企业和创新循着市场的规律快步向前。
 
    蓝色经济畅想未来

    从20年前的“海上山东”建设,到正在规划中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名称的变化,却孕育着山东对海洋经济战略上的提升。

  今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至此,积蓄多年、蓄势待发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大战略跃出水面。
  山东半岛为三大半岛中最大的一个,在渤海与黄海之间,从冀鲁交接处一直往南伸延至山东与苏北接壤处。在北部莱州湾至南部胶州湾之间,有东营、淄博、潍坊、烟台、威海、日照等地级市和副省级市青岛,均是基础较强的工业城市。

  所谓蓝色经济区,是指海洋经济区。山东筹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务院宏观经济中、长期规划的一部分。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主持国务院工作后,下达红头文件公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今年8月10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开幕的首届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前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发布了关于蓝色经济区的报告。

  这是首部的蓝色经济规划指南,着力点在扩大开发海洋资源,充分利用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建立海洋与陆地协调发展的平台,发展海洋生物、能源和海滨盐业、砂矿、旅游及相关的物流业、零售业。

  山东人看山东,看到的是一只雄鹰。以胶济铁路为轴横贯东西的隆起带,犹如脊柱;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一左一右,仿佛双翼。从高空俯瞰山东,纵贯南北的京沪铁路与京九铁路,横穿东西的胶济铁路,加上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犹如一根根膨胀的血管,令人感到这个庞大躯体搏击长空的冲动。

  注重人才培养以企业为创新主体

    到目前为止,山东共设立了170个岗位,招聘了121位泰山学者,基本覆盖未来的6大支柱产业、7条产业链、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特色产业基地。

  二十几年前深陷泥淖的浪潮,他们一咬牙投入仅有的10万元,与大学联合攻关,请专家做顾问。浪潮牌微机创下“中国第一”,国外厂商连连降价。一发不可收,中国第一台小型服务器,全球第一个基于英特尔四核平台的服务器……浪潮集团凭借这些跻身中国IT三强,服务器连续11年国产品牌销量第一,总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

  尝到甜头的浪潮人,喊出“产学研无国界,产学研需要国际化”的名言。浪潮产学研基地越洋过海,遍布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等世界著名学术机构。

  山东的一家民营企业———丛林集团,2004年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奖台,捧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杯。获奖的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第一台万吨油压双动大型铝型材挤压机,是典型的产学研合作之成果。该项科技成果是由丛林集团立项投资,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独立设计研制,上海重型机器厂制造。如今,生产的大截面铝型材,挤进了阿尔斯通、西门子等世界高速列车巨头的生产车间。

  创新的勇气,合作的大气。产学研合作创新,使有志的山东企业走出了“只有躯干,没有头脑”的尴尬,走出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悖论。

  我们看到,上世纪80年代,海尔从德国引进第一台电冰箱,并以令人称奇的速度和魄力,书写了“第二台国产化、第三台出口、第四台境外生产”的传奇;我们还看到,上世纪90年代,烟台万华集团引进1万吨级的MDI化工装置,仅几年时间,便掌握了16万吨级装置的核心技术。

  ……到今天,山东有九成以上的企业凭借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通过创新和改革参与市场的残酷搏杀。

  这就是为什么,在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山东,却能连续多年问鼎国家最高科技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跃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中,山东的很多国有企业能够顽强地活下来,并重新找回昔日的荣耀;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下,包袱沉重的国有企业能够和年轻气盛的民营企业一道,快速起跑,跨出国门,冲向世界。 (夏 添)

责任编辑:王雅思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创新, 山东,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