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汇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绍国(右一)与外国专家研讨
走进天津市金汇药业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繁忙、有序的工作场景展现在笔者的面前,各生产车间工人正抓紧时间生产。公司董事长程绍国带领技术人员在车间里对生产设备进行仔细地检查,不时又与技术人员交流着,分析问题。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样的场景不是偶然,公司的领导层和普通员工每天都会一起泡在车间里,研究生产问题。 2007年,国内甾体曲安系列产品总产量约2500Kg,天津市金汇药业有限公司产量为200Kg,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2008年,该公司曲安系列产品实际产量为550kg,市场占有率超过20%。 2007年,国际巴豆酸总产量约2000t,金汇药业有限公司产量为400t,市场占有率约为20%;2008年,金汇药业有限公司巴豆酸产量600t,市场占有率接近30%,成为国内最大、国际第二大生产商。 天津市金汇药业有限公司曾经由于陈旧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资产缩水,收入减少,负债上升,进入2008年企业濒临倒闭,5月份实现与天津鑫茂科技集团的股权重组,成为鑫茂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重组后,面对7000多万元的负债和技术、供销、财务人员的缺乏,设备的年久失修,刚刚担任该公司董事长的程绍国,坚定地告诉全厂职工:“再多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把它攻克!”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程绍国对笔者说:“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推动技术革新,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抢抓机遇,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金汇药业是以生产皮质激素类原料及中间体为主的生产型企业,过去由于产品生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客户对此评价不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过“苦练内功”,甾体皮质激素曲安和巴豆酸两大系列产品质量大幅提升,成本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因品质优良,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主要出口印度、日本、美国以及欧洲市场,一举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大巴豆酸生产企业。 技改创新解决生产设备大问题 金汇药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在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始了企业发展需要的研究开发工作。 大量科技经费的投入,给研发提供了充分保证。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开发经费以企业自筹方式,每年将当年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通常大于5%)作为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为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形成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 注重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研发 金汇药业是国内生产巴豆酸的龙头企业,其原有工艺转化率仅为理论量的20%,通过技术人员不断探索,进行工艺革新,反应时间由原来的9小时缩短到4.5小时,月产量由50t提高到80t;优化了结晶工艺,外观白色,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能耗,使巴豆酸成本降低约10%。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巴豆酸产品已成为国内技术进步的示范和标杆,更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产品。 “只有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才能带来先进的技术。”程绍国经常这样讲。金汇药业有限公司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使科技创新工作更上一层楼。他们与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关系。天津科技大学在金汇药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教学科研就业实习基地,陆续为公司培养了20名工程研究生;双方共同建立了激素研究所,利用高校的技术、信息优势,发挥金汇药业有限公司在生产、中试和检验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推进皮质激素的结构改造。 凭着一系列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能力,金汇药业有限公司今年被评为“市级企业技术指导中心”,这一殊荣使金汇药业有限公司得到市有关部门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创新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财富的创造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员工来实现,所以建立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金汇药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的平均工资是公司平均工资的2—4倍,还享有绩效奖金和研发津贴;实行新产品销售与技术人员的奖金挂钩,根据新产品实现的产值对有关人员按贡献大小进行现金奖励;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和培训费用,用于对在产品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或解决生产中关键技术问题人员的奖励。此外,他们还有计划地定向培养有潜力的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参加讲座和培训。 金汇药业有限公司现已形成一支由外聘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创新团队。其技术中心技术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均为医药及相关专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医药研究和开发具有资深的履历。截止到目前,技术中心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11人、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16人、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37人、专职研发开发人员35人,形成了专业技术完备、知识层次合理、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技术研发队伍。他们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改革创新,金汇药业有限公司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活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去年销售收入实现1亿多元。在金融危机中,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下半年将继续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使全年完成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杨子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