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企业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海尔“先行一步”
来源: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09/9/2 11:54:23     
被英国《金融时报》两次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的海尔,的确是一张掏得出去的“中国造”的“名片”。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说:“令人眼花缭乱的有关中国发展的神话故事缺少了中国的跨国公司。没有一个主要的中国公司已经把他们,或他们的品牌,推向世界的舞台。海尔改写了这一纪录。” 

 

 

  被英国《金融时报》两次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的海尔,的确是一张掏得出去的“中国造”的“名片”。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说:“令人眼花缭乱的有关中国发展的神话故事缺少了中国的跨国公司。没有一个主要的中国公司已经把他们,或他们的品牌,推向世界的舞台。海尔改写了这一纪录。”

  从这个角度,海尔25年创品牌的发展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组成部分。探究海尔之道,也是探索下一个3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本报将从今天起连续刊发报道,从发展、品牌、管理等多角度细致解读海尔,敬请关注。

   “海尔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这是在海尔发展的25年中,张瑞敏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现任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的张瑞敏带领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过千亿元的跨国公司。在张瑞敏看来,没有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一个个机遇,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海尔。而同样值得探究的是:在相同的机遇面前,为什么海尔总能先行一步,飞速发展?

  这里边一定有“道”!

  海尔之道!

  “海尔之道即创新之道。”在近日海尔内部的一次会议上,张瑞敏总结说。

  新,最表象的特征是:与旧不同,与众不同。探究海尔25年的发展历史,一个个与众不同之处,就诉说着海尔之道。
 
   别人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海尔砸掉不合格冰箱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海尔创业之初砸冰箱的故事。

  那是1985年,海尔创业第二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打开国门,全国家电企业引进设备、技术,“大干快上”。那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年代,被形容为“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但这一年,海尔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

  当时担任海尔质检科长的韩震东回忆说:“一位用户来信抱怨说自己攒了多年钱才买的冰箱上有道划痕。厂长(张瑞敏)由此查出了仓库里有76台冰箱有类似的毛病,让大家开会讨论。大家讨论的结果是低价卖给员工当福利。但厂长否定了,他说了一句让大家震惊的话:砸了!”

  这个当时被不少人认为是 “败家”的砸冰箱事件,砸出了海尔员工的质量意识,宣布了海尔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始。于是,1989年,当市场供大于求,冰箱纷纷降价时,海尔冰箱不可思议的提价12%,用户还排着队购买。

  著名经济学家艾丰有一个观点:“企业不是等做大了以后再搞名牌战略,而是应该用名牌战略把企业做大。”

当海尔目前品牌价值803亿元,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被英国《金融时报》两次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时,海尔在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名牌战略,已使其以后的发展倍加受益。

  那把砸冰箱的海尔大锤,于今年4月份,作为中国企业重视质量的标志,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收藏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

  别人还在观望,海尔一口气吃了18条“休克鱼”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让潜心做了7年冰箱的海尔又有了惊人之举:从1992年到1998年,海尔在全国各地兼并了18条“休克鱼”,成功地实现了家电的规模化、多元化经营。但很多专家媒体担心海尔会不会被“撑死”。

  一位战略专家就尖锐地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公司的多元化道路都以失败告终,海尔凭什么幸免?”
  张瑞敏提出了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第一,主体企业必须具备管理优势和市场优势;第二,重组的目的不是为了形式上的大,而是为了联合起来的强。”

  直至今日,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海尔丰富的产品线联合起来,给用户家中送去成套产品解决方案,曾经的质疑又成了发展的机遇。
 
   别人在国内“吃肉”,海尔跑到国外创牌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正在积极加入WTO,鼓励企业走出去。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厂,跨入了国际化阶段。又是一片质疑声,“海尔不在国内吃肉,跑到国外喝汤”、“去美国建厂丢掉了中国企业最大的人工成本优势”……张瑞敏坚定目标:下棋找高手。海尔要创世界品牌,就必须走出去竞争,而且要先难后易,先进入到发达国家创品牌,再到发展中国家。

  现在看来,恰恰是当时的国际化战略,使海尔避免陷入中国家电恶性竞争之中。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当廉价劳动力不再是中国制造的优势,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海尔遍布全球的制造基地有效规避了多种风险。

  和高手过招,也使海尔迅速成熟起来。海尔提出“三步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目标是成为每个市场的本土化主流品牌。近日,在欧洲媒体报道中,一款由欧洲当地设计制造的海尔高端冰箱,已经在法国等地的一些主流渠道实现了高端产品销售第一,正在逐渐扭转着欧洲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代表“廉价”的看法。

  别人在金融危机中砸在库存上,海尔在金融危机前“砸掉仓库”

  面对去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国家积极采取了很多措施拉动内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等,海尔又是先行一步,抓住了机遇!

  对此,海尔的经销商,河北省三河市皇庄镇一位海尔专卖店老板总结说:“因为海尔快!营销快、配送快、服务快,每轮家电下乡,村民都用上海尔产品了;而有的品牌的家电下乡产品还没到经销商手中呢!”
  为什么快?因为海尔从去年8月就在推行“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这一新的商业模式,既要没有库存,还要第一时间满足用户需求,海尔认为这是互联网时代企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后来被媒体称为“砸仓库”。

  海尔“砸仓库”的举动,当时依然被大多数人包括海尔员工所不理解,但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海尔员工又感到不砸的后怕。因为就在海尔2008年8月“砸掉仓库”之后两个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爆发了。很多企业砸在了库存上,而海尔的库存资金占用天数由过去的20天下降到了目前的5天,是中国工业企业平均值的1/10;海尔交出了金融危机下,利润增幅两倍于销售收入的答卷!

  “你们是否预测到危机了?”海尔的人现在经常会被问及这个问题。其实,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谁都知道库存并不是好东西,断了企业的资金链、不能让用户及时用上好产品,日本丰田公司就很直接的形容“库存是万恶之源”!每个企业都希望消灭库存,只不过,海尔坚持做到了,因为它一直都把及时满足用户需求当作自己创新的灵魂!

责任编辑:贾迪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海尔, ,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