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创新报道 > 创新报道 > 正文
自主创新:江苏企业的生存利器
来源: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09/7/29 12:17:23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能源、劳动力价格全面上升,加之人民币升值,使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原来依仗劳动和资源密集而盈利的企业,利润率直线下滑,出口受挫,产品压库,停产半停产厂家增多。高成本时代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能源、劳动力价格全面上升,加之人民币升值,使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原来依仗劳动和资源密集而盈利的企业,利润率直线下滑,出口受挫,产品压库,停产半停产厂家增多。高成本时代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

  优胜劣汰寻常事,生生死死未足奇。

  面对同样的外部从紧环境,另外一些在自主创新领域不断探索、拥有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却能够我自从容、踏歌行进,笑迎高成本时代。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凸显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和时代意义。

  人有远虑,可解近忧。创新性企业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企业发展作出长远谋划,在既定发展方向上,作出持续不断的累积性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以“做世界上没有的产品”、“自己打倒自己”立志的昆山“好孩子”童车,就是靠自主创新起家并以不断创新赢得持续活力。创业伊始,好孩子公司即以平均每天2项、年700多项新设计让同类企业望尘莫及,10年之后的2007年,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达3151项,每辆车上都有新专利技术五六项,公司新产品储备量达2年以上。公司在昆山、波士顿、阿姆斯特丹、东京设立4个研发中心,300多名研发人员,产品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在美国销量第一,连续两年在欧洲销量第一;去年,“好孩子”以35亿元销售额成为当之无愧的 “童车大王”,今年一季度在产品价格上涨 15%基础上,出口仍然增长了56%。7月5日温家宝总理视察该厂时说:“企业发展根本靠创新,看了你们厂,我觉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不仅能克服目前的困难,还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剑高一筹,游刃有余。高科技企业往往拥有高超的技艺,因而甫一亮剑,即如横空出世,先声夺人,迅速占领市场前沿,甚至锻造出新的行业标准,成为江苏传统加工贸易型经济结构中一抹新的亮色。今年3月投产的常州源畅光电能源有限公司,拥有全球第一条五兆瓦 “玻璃电砖”

  (非晶硅薄膜光电膜板)生产线。这种“玻璃电砖”不受阳光限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累计发电量大于单晶硅、多晶硅材料开发的光伏电能,投产半年已接到5年的订单,总价5亿多美元。面对汇率调整和成本上升压力,组建才一年的苏州瀚瑞微电子公司,开发出自主专利产品电容式触摸屏,用电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1%,速度快500倍,被国际市场抢购争订,几乎处于赢家全取、胜者通吃的地位。由自主创新而造就的新兴产业优化了全省经济结构。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690亿元,高新技术在工业中的占比达27.5%。江苏光伏产业产能已占全球30%,占全国70%,集成电路、风能设备、高性能纺织机械等均居全国30%以上,新型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半导体照明等产业皆处全国前列,具有国际竞争力。

  力攀高端,行业升级。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与产业集聚相结合,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崛起和繁盛。江苏造船业的迅猛发展就是极好的例证,今年上半年船舶出口、利润率同比猛增80%和66%,眼下手持订单占全国的 35%、占世界的11.5%。其奥秘在于造船业由一般制造向高端创造转变,由OEM(接单加工)向ODM(设计制造)转变。上世纪末,江苏千余家造船厂大多按外来图纸,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从事低端加工组装。新世纪以来,一些船厂发奋图强,向设计和研发要效益。他们按照外国船东要求自行设计,并斥资研制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几年功夫,在全省数百里长江北岸,赫然崛起八九家“巨无霸”规模船企,其产出占全行业的90%,其余船厂亦各显神通,提升技术为之配套,构成产业链,形成错位发展、差异竞争格局,消除了以往低端同质的“撞船”现象,整个造船业呈现成本高利润更高,逆风飞扬、横绝四海的态势。

  循环利用,降本增效。江苏经济受限于资源稀缺、环境污染两大瓶颈制约,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经济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是江苏在推动科学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南京钢铁集团在全国钢铁企业中第二家组建企业能源中心,运用被称作“千里眼”的EMS信息系统,对两万多个生产耗能点实施实时动态监测和调控。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余气余压余热,废水废渣废料,都作为宝贵的二次资源一步步被“吃干榨尽”,南钢的新生产区甚至已将“负能炼钢”变成现实。南钢还与世界银行签署温室气体减排购买协议,在国内同行中首家实施清洁发展项目,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结合起来做,去年吨钢综合能耗降幅超过5%,增益6100万元。经审核验收,南钢清洁生产指标已达到“多数国际先进、总体国内先进”水平。南京新克隆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成功造纸污水、污泥处理回用技术,回收的污泥(即细小纤维)再生利用作为造纸原材料,使造纸厂基本达到污水污泥双零排放,节约原材料15%。该技术先在造纸大省的江苏应用,现已推广到全国15个省100多家造纸厂,据行业专家测算,如果全国3600多家造纸厂都应用这一成果,每年可削减COD排放量70万吨,节材400万吨,节水20亿立方米,加上节能,每年的经济效益约150亿元。

  制度创新,更上层楼。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好的制度安排是技术进步源源不竭的动力。多年前当中央决定将应用型研究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时,南京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抓住这一历史契机,成立南瑞科技集团,下辖12个研究所同时也是12个产业公司,实行科研与生产 “双牌合一”,走出了一条 “科研立项———中间试验———验证验收———现场运行———批量生产”的创新路径,研究成果迅速产业化,不断出现新的产业群。多年来,南瑞集团每年研发费用保持在销售额的5%以上,最多达到8%,一年净投入超过3亿元,已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稳定控制系统等领域位居世界前沿,高端产品占国内市场50%以上,并进入东南亚市场。与南瑞殊途同归的是张家港的沙钢集团,从产业走向科研,同样实现了两者的融合。沙钢发现自己的粗钢产量与宝钢相近,而净利润只占其1/4,更不如韩国浦项。他们认识到当今钢铁产业发展再靠低成本竞争已不可能,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于是斥巨资建立了世界一流的“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下设先进工艺和先进产品两个研发中心及5个研究室,聘请日、德钢铁专家掌门创业,实现生产与研发逐步分离,独立运作,着重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呈现出崭新的业态整合。

  产业转型,历史跨越。制造业若没有高科技服务业的支撑、引领,迟早会掉队。如果说制造业产品、产业升级是降本增效的平常步骤,那么,制造业向高科技服务业转型,则是战略性转移、历史性跨越。这种转型在苏南已初见端倪。无锡高新区将发展软件业和服务外包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全区拥有注册软件企业485家,经认定的软件企业81家,经国家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22家,占江苏省近50%。今年7月,江苏软件外包产业园在无锡高新区开园,国内外软件巨头如浪潮集团、中软国际、印度Zensar等已经入驻。南京、苏州在大型系统集成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ERP软件等领域涌现出数百家优秀企业,在岸、离岸外包两旺。今年上半年江苏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0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居全国之首。全省制造业与高科技服务业显现互涵互动、相生相长之势。

  技术输出,别有洞天。“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江苏近年来不失时机地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开展境外投资、跨国经营和海外上市融资,提升国际经济合作水平和层次,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竞争力。先有无锡红豆集团在柬埔寨办服装厂,后有常州纺织企业在柬埔寨筹建纺织工业园,皆是以我之技术整合彼之廉价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比这种技术输出更高一层的是专利输出———泰州市的江苏光芒集团在向海外大量销售太阳能热水产品基础上,近两年向西班牙、韩国、波兰等国出售光芒蓝金钢内胆、分体式中央热水系统等专利使用权,其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江苏企业的自主创新出自创新主体自身的胆识和奋斗,也得益于政府的鼓励和扶持。自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江苏从本省实际出发制定推出了50条实施细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中,江苏制定出台“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专设科技创新板块,通过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百万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这三项具体指标和量化标准,给全省工业企业发出强烈信号。近期,已启动实施“全省高技术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将用3—5年时间,围绕形成100个左右代表国家乃至国际水平的具有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战略产品,实施突破800项关键技术难题,转化400个重大科技成果。江苏金融部门还在全国首开“无抵押无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之先河,按照省府“有发明专利就能获得银行贷款”的要求,向一部分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签约放贷。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在复杂的紧环境中开展自主创新仍有一些难处。普遍的问题在于资金不足和市场风险,因而期待更有力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撑。政企合力探索自主创新之路,将在高成本时代双胜双赢。(江 滔)

责任编辑:王雅思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创新, 江苏, 企业, 生存, 利器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