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创新报道 > 创新报道 > 正文
浅议自主创新
来源: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09/7/29 12:14:41     
面对全球竞争形势,要在技术追赶中做到趋利避害,必须有清晰的思路、理念和有效的政策导向,包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目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在于创新动力的缺失 
面对全球竞争形势,要在技术追赶中做到趋利避害,必须有清晰的思路、理念和有效的政策导向,包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目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在于创新动力的缺失。

  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的本质要求,克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在企业外部环境,一些地方政府具有增长追求速度、扩大投资规模的偏好、追求外延扩大规模的偏好,这些偏好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企业,甚至成为企业寻租的导向,使很多企业不断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而对技术和技术人才的投入少,低成本恶性竞争,而不愿采取差异化战略,探索通过创新、品牌和服务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再引进,持续跟踪模仿,而不愿意下苦功完成一次技术学习的过程,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在企业内部环境,现有企业高管人员任用制度下,造成短期化倾向。当年业绩往往是国有企业经营团队关键考核项目。创新周期、研发周期与任职周期不匹配使得经营者在有限任期内宁愿靠单纯引进作为技术来源,保障近期业绩,也不愿与其把资金、人力等稀缺资源投入到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自主研发中。

  如果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那么政府最重要的责任就为这个 “主体”的创新行为和结果提供政策资源。

  技术创新毕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等特点。企业对既有技术结构、设备存量以及发展模式都有很强的依赖,没有强大的外力作用或内部变革,不会轻易地改变传统技术路径。由技术引进走向自主创新,是企业技术路线的转向。促使企业下决心转向,必须有强烈的外因和内因。一般来说,外因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压力和吸引力。例如企业生存环境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会促进企业走创新之路。创新成果的高回报和政府的政策激励,会吸引企业投入于创新。内因则主要来自内生的文化和机制,表现在物资激励、公司愿景和企业家精神。

  创新是当代企业的长期战略选择,是企业文化、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的表现,需要内生的冲动和愿景。为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这充分表明各级政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心。但这些外因,尚不能调动起企业和企业家的内在动力,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和企业家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在企业制度和机制层面上才能最终解决。

  大型企业尽管在原始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在复杂的“技术集成”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集成创新上,例如,移动电话、混合动力汽车等,都不是直接发明出来的,而是将已有技术集成后再创新,并通过产业化形成的。因此,大型公司通过敏锐地捕捉全球市场技术信息,发现新技术的市场价值,从技术资源整合中形成自身创新。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的特性,有效的创新往往能带来高效的回报,这就促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采取创新至上的策略,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展道路。据统计信息显示,美国的技术创新的83%成果来自于中小企业。

  产学研结合是当前创新的通用做法。在产学研结合中,也有不同的形式。国家大型“专项”是聚集产学研科技力量的重要平台,但这属于特例,数量有限。企业对学校的课题委托,有的也有很好的效果。而从硅谷和我国一些科技园区成功的事例表明,依托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的支撑与撮合,众多创业者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院校、吸纳院校科技活动的扩散效应、吸引院校流出的人才,并发挥创新企业的集聚效应,开展技术转化活动,可以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创造条件。在“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中,这是一条应用广泛的“结合纽带”。

  通过市场的对接,大学的“技术扩散效应”哺育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丰富的创新成果又为大型企业的技术集成提供了资源;大型企业则将大量、分散的科技创新成果经集成、整合再创新后,推向市场,创造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王雅思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浅议, 自主, 创新,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