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产经新闻 > 产经新闻 > 正文
船舶业《规划》公布 我国向造船大国迈进
来源:中国企业报       时间:2009/6/11 10:38:57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文。根据规划,到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

  “该目标的提出是有条件支撑的。”对于完成这以上目标的难度,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包张静表示,“造船业有一定的滞后性,根据我国目前手持订单和新增订单的情况,如果能够正常交付,到2011年完工量占比也许将不止35%。至于薄弱环节的突破是需要时间的,韩国也经历过由大到强,由易到难的阶段。目前,我们不仅是要度过萧条期,还要抓住萧条期做好产业调整。”

  据悉,在2009—2011年的规划期内,将大力发展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投放、鼓励购买弃船、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和单壳油轮、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等八项政策措施。规划明确提出,要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并加快建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

  “此前,我国政府已经表示增加今年出口买方信贷规模,而船舶产业规划的发布,意味着船舶业会‘享受’到相关政策支持。”包张静表示。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工信部已经与央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有关金融机构积极沟通相关加大信贷支持的具体内容。

  除此之外,在扩大需求方面,规划表示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骨干航运企业购买远洋船舶的弃船,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购买出口船舶的弃船。并且,对国内企业向国内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销售海洋工程结构物,继续实行增值税退税政策以及加大预算内资金投入,提前实施纳入国家规划的政府公务性、公益性船舶建造。

  “整体而言,规划内容基本在预期范围之内,对稳定现有手持订单、控制行业产能以及加快行业重组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造船行业的全球性和长周期性,规划细则对解决目前造船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新签订单严重不足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为此投资仍须谨慎。”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

  《规划》同时指出,要将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的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造船配套设备国产化要提高15—20个百分点,打通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船舶业发展的瓶颈。”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船舶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应借机成为真正的造船大国。

  “这个规划是高瞻远瞩的。”包张静说:“《规划》对目前船舶业所处的形势分析得很透彻,对目前造船存在的新船订单大幅减少、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履约交船风险加大这三大困难也有清醒的认识,并且所提出的政策措施都很有针对性。”

  同时,包张静也指出,“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当前形势而言的。对于这么大一个产业,必须进行分类指导,抓主要矛盾。例如鼓励购买弃船和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对维护造船企业的稳定就能起到很大作用。”

  “这并不是细则,只是振兴规划的全文发布。”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说。包张静也表示:“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更细的措施出台。”

【新闻链接】

    《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标

    1.船舶生产稳定增长。今后3年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力争2011年造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达到1200万马力。

  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

  3.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的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

  4.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若干个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一批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

  5.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取得突破。

  6.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骨干船舶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三大主流船型平均建造周期缩短到10个月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年累计降低15%,钢材利用率显著提高。
责任编辑:于浩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造船, ,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