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产经新闻 > 产经新闻 > 正文
高额浮亏引发转变 金融机构境外投资“踩刹车”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时间:2008/9/9 14:43:17     
日前由财政部牵头、“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协调配合,正在拟订《金融机构境外并购管理办法》,旨在规范金融机构境外并购活动,促进金融机构境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  
    虽然最近频频传出中投及央行投资海外的消息,但是面对日益加深的全球金融危机,相关监管部门对于海外投资的态度也正变得越来越谨慎,今年以来各项大型境外投资纷纷遭到监管部门拦截。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日前由财政部牵头、“一行三会”(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协调配合,正在拟订《金融机构境外并购管理办法》,旨在规范金融机构境外并购活动,促进金融机构境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 

  多项投资计划半路夭折 

  今年以来,国内尚未审批金融领域的任何大型境外投资。因为监管部门审批的未通过而夭折的例子并不鲜见。早在1月,国开行愿意为花旗集团提供50亿美元成为其“锚定投资者”(AnchorInvestor),但此项交易因监管部门拒绝批准而流产。而前不久,由于监管部门拒绝及时批准,国开行放弃了以100亿美元向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收购德国德累斯顿银行(DresdnerBank)的计划。同样,国开行前不久提出的增资英国巴克莱银行,以维持其在巴克莱银行3.1%股权的方案也遭到否决。 

  而早已尘埃落定的平安入股富通集团一事又起波澜。去年,中国平安以26.7亿美元的价格购入了富通集团5%的股权,而富通集团近日宣称,中国的监管部门未批准中国平安买入其一半的资产管理业务,约合33.3亿美元的计划。 

  高额浮亏引发策略转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监管部门的谨慎态度不无道理。最主要是因为先前一系列的投资和海外并购,没有一笔是真正挣钱的,次贷一来全都在亏。中央民族大学证券研究所张宏良认为,除了吸取教训之外,放慢投资也可能同政治因素和国家政治格局的战略有关,经验不足并不是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瓶颈,眼下的两大问题是缺乏大的战略眼光,以及投资非透明化容易诱发的腐败问题。 

  去年中国资本在金融资产收购浪潮中所达成的那些备受瞩目的对海外金融机构的收购,目前几乎都陷入严重亏损。 

  中投持有的美国私人股本公司百仕通(前译黑石)的股权,浮亏高达42%,而其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则亏损了16%;国开行对巴克莱银行的投资的浮亏更超过50%。而自去年中国平安保险对富通集团的投资也已亏损一半左右,工商银行购入的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则已亏损约23%。中信证券去年则因为监管部门迟迟未批准其以10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约6%的股权的计划而逃过一劫,最终,破产了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这次经历也让中信证券日前对于收购雷曼兄弟保持谨慎。 

  金融机构在海外投资的屡屡挫败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惕。之前,财政部已在“一行三会”提供的初稿基础上形成 《金融机构境外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对相关金融机构进行了意见征询。据了解,征求意见稿主要对金融机构境外并购的一些原则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金融机构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而强化监督无疑是重中之重。 

  路透社援引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的话说,“中资金融机构在进行海外大型收购方面还不够成熟,他们必须在帮助中国兴盛的制造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五年后他们也许准备好了。” 
责任编辑:洪俊峰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金融, 境外投资,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