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运输业到汽车销售、维修、加油到房地产开发再到商贸、医院等行业,延运集团经营的足迹遍及延安的众多领域。”在延安市民看来,在延安谁不知道延安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或者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白宏明,就如同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一样显得孤陋寡闻。
51枚金牌见证中国力量 奥运特刊:饕餮盛“艳” 青岛啤酒·网眼看奥运 半岛网奥运观察团 这个诞生于二十世纪中期的延安国营企业延安市汽车运输总公司于2003年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对于改制,延安市政府各部门都会义正言词地说改制是成功的,因为单从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改制后的企业效益一直不错,依然稳坐“龙头老大”这把交椅。但如今频繁爆出的当年改制下岗职工安置不合理、开除职工程序不合法、违章建筑林立等问题,已将这家很受政府重视的企业被推到风口浪尖。
“延安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在2003年改制成了股份制企业,至今5年了,我们现在才知道,原来企业改制时还有一笔职工安置费。”丁海峰痛心地对记者说道。
丁海峰今年51岁,原来是延安汽车运输总公司职工,1993年下岗。他说:“因为当时国有企业都在改制,下岗人员比较多,所以没觉得有什么反常,也就开始自谋出路了。”
从2000年开始,原延安汽车运输总公司开始启动改制,这家国企的改制也得到延安市政府的党政领导、行政主管等部门的关注, 2003年改制方案才最终敲定。2003年3月3日延安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下达了批复文件(延市国改发[2003]01号),同年7月,新企业——延安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丁海峰和下岗的几百名职工有着同样的期盼,那就是改制也许可以给他们带来福音,但事实上,他们被遗忘在了角落,不仅是企业改制前前后后的情况他们毫不知情,生存状况没有任何改变,也没有获得任何的补偿,有关企业的消息也都是听别人说。“改制方案我们一点不知道,所以更不知道企业如何安置下岗职工的。”丁海峰为自己多年被蒙在鼓里感到气愤不已。
时隔5年 职工索要安置费被打
“最终知道国有企业改制,职工还有安置费是在今年。”提起职工安置费问题,躺在病床上的原延安运输总公司下岗职工戎刚对企业侵犯职工对改制的知情权非常气愤。
“以前我们这些下岗职工既没有任何补贴,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是自己交的,在2006年屡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之后,我们才结束了这段不公平的历史,企业开始给我们缴纳这些费用。今年,我们了解到,榆林运输公司当年改制的时候就给职工发放了职工安置费,榆林运输公司跟我们企业是一样的性质,所以我们就开始琢磨,为什么延安汽车运输总公司当时在改制时没有给下岗职工安置费呢?”
原延安汽车运输总公司的一些下岗职工就是否应该有职工安置费一事,开始找市政府、市交通局,期盼得到政府领导的支持并合理解决下岗职工的正当诉求,然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没有。
出于无奈,2008年5月27日,这批下岗职工来到延运集团的建筑工地上静坐,要求解决问题。但就在当日半夜,工地上出现了七、八十个不名来历的人,手持砍刀、钢管、木棒等凶器开始砸坏车辆,并殴打下岗职工,导致多人受伤,其中三人受伤最为严重,被120送进医院治疗,目前这三位伤员仍在医院接受治疗,戎刚便是其中之一,经医院诊断,他被打成颈椎骨折,8月27日,记者来到医院看望他时,戎刚躺在病床上,脖子仍然不能灵活摆动。
“我们多次要求看企业改制方案,但延运集团就是不给我们看,在2008年多次要求之后才拿到了企业改制方案,方案中确实显示,当时改制时在资产中切出了3000多万元用于在册职工的安置,那些钱都是我们的活命钱啊?公司居然非法占用长达五年之久,一分钱也没给我们……”提到下岗职工安置费,戎刚就异常激动。
戎刚今年50岁,1993年他与妻子双双下岗,家庭顿时陷入困境,为了生存,他想过很多办法,吃了不少苦头。“如果当时把下岗职工的安置费用补给我们,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有本钱做点生意,家庭境况也许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下岗职工因捍卫合法权益遭殴打。图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延运集团下岗职工戎刚。
至于5月27日下岗职工被什么人所打,戎刚说派出所一直说正在调查中。但他知道有一点,那就是他们几个月的医疗费一直是延安集团支付的,这一点记者也向其主治医生证实过,医生回忆起当时情形说,好像是发生了打架事件,当病人住院后,延运集团曾来人告诉院方如果这三位病人欠费就给他们打电话,然后来缴费。
以挂账为名 变相承认挪用职工安置费
在《陕西省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中职工安置实施办法》(陕劳发[1998]57号)文件中有如下规定:国有小企业改革中,买断职工工龄的费用可按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确定……
而在延运集团下岗职工提供给记者的《延安汽车运输总公司的改制方案》中明确核算出了所有在册职工的安置费用,共计:32077725元,方案中对职工安置措施做出的承诺是:原企业在册职工全部由新企业接受,各种费用由新企业承担。然而延运集团的下岗职工表示,企业根本没有将这条承诺兑现,在2006年之前连本应该属于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是下岗工人自己交的。

▲延运集团的改制方案中核算出了职工的安置费,但是5年多的时间,职工都被蒙在鼓里,没拿到属于自己的钱。
为何3000多万元职工安置费长达五年之久没有落实到职工手里?这笔资金究竟又用在了什么地方?
延运集团的下岗职工们对企业既没有尽到告之本人的义务,又没有经过他们同意就私自将资金占用长达五年之久感到异常气愤,近段时间以来,他们一直在想办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找相关部门解决当年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对于这些资金用在了什么地方,他们也拿不出什么确凿的证据,唯一可以看见的是延安市到处是延运集团投资的高楼、网吧、加油站等。“延运集团利用我们这笔资金大搞房地产开发,近些年获利不少。”下岗职工这样认为。
记者来到市政府要求对此事进行采访,值班室工作人员请示领导后答复,延运集团隶属于延安交通局,此事由市交通局主抓,应该采访交通局。
记者试图联系延运集团和延安交通局进行采访,但双方互相推拖,延运集团办公室主任张建荣表示此事交通局非常熟悉,他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在交通局的领导下进行的,而交通局办公主任胡元强则说这是企业自己的行为,让记者到企业和市改制办了解情况。
记者几次电话联系延安市交通局纪检委书记李宏刚,但他均拒绝接受采访,后来不接记者电话回避此事。
据延运集团下岗职工称,他们在向市政府诉求时,市政府协调多个部门曾提供了一份《关于延运集团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上访的调查报告》,记者看到该报告就职工安置费问题做出了如下解释:“公司决定将切出的安置费给每个职工单独挂账,暂不支付……”“公司凭什么决定单独给我们挂账,为什么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延运集团下岗职工认为这种解释分明是为延运集团占用职工安置费寻找的一个借口。
记者手记:在生活底线上挣扎的下岗职工
为长达五年之久的职工安置费寻求一个合理解释,延运集团这批下岗职工四处奔波、求助,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他们都饱受摧残,希望与失望的反复交织让他们不能理解,为何这么大笔资金会销声匿迹五年之久,下岗本来已经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何还有人要雪上加霜,把微薄的安置费也挪用了。
不合理的事情一桩接一桩,让他们精疲力竭。丁海峰,18岁开始在延安汽车运输总公司从事汽车修理工作,35岁时下岗,刚开始他还能靠到处打工勉强维持生计供养儿子上学,但到了四十几岁后,找工作越来越困难,于是他和下岗的妻子为谋求生路,想尽各种办法,做过许多工作,但困窘的境况并没有因此改变,反而每况愈下。
8月28日,顺着当地市民的指点,记者来到延安东关东盛农贸市场以北的清凉山下,一排排窑洞映入眼帘。听说丁海峰的家在四排窑洞的最底下两层,穿过狭窄的行道,在中间一孔窑洞找到了他的家,室内面积约二十来平米,两张床已将空间填满,儿子今年25岁,由于工作没有落实好,一家三口人就挤在这间狭小的屋子里。由于没有做饭的地方,丁海峰只好将窑洞的拱形区域切下来勉强可以放下一台燃汽灶。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丁海峰和同一层居民所住的连体窑洞变成了危窑。2005年,延运集团在对农贸市场改建开挖地基时,导致距离较近的一排十几孔连体窑洞裂了缝,地基下沉。据当地的几家媒体报道,这些窑洞有的裂缝手指都能轻松插入,他们曾找过多个部门,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至今裂缝依然清晰可见,“每当看见那些裂缝就提心吊胆。”丁海峰无可奈何地说道。
与丁海峰相比,同样是延运集团下岗职工,同住在窑洞里的高延军也许更为不幸。“当年我们下岗的时候,高延军还是学徒。”丁海峰一语道出了高延军后来求职受阻的一个因素。下岗后,一没技术二没经济基础的高延军求职难上加难,为了生活他曾经卖过报纸、做过零工,但这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根本性的转变,现在47岁的高延军家徒四壁,窑洞内没有电,没有米面等任何吃的东西,逢雨窑洞便成水池,被子上的水印便是最好的证明,无父、无母、无妻儿,高延军俨然是一个流浪汉,一日三餐没有着落,全凭别人的施舍,在延安的街头小巷度过他的风烛残年。
[NextPage]
延运集团相关报道(二)
51枚金牌见证中国力量 奥运特刊:饕餮盛“艳” 青岛啤酒·网眼看奥运 半岛网奥运观察团 延运集团开发项目私自加盖楼层 40户居民房屋告别阳光
延运集团曾在“老保养厂”脚下投资修建一幢住宅楼——13号院,在当时这座楼倍受延安市民青睐,其房价在当时堪称延安最贵,一些市民倾尽所有,四处告贷求借,买下了房产。但让他们意想不到是,在住进去短短几年之后,祸从天降,延运集团私自加盖前面楼房的楼层,导致原来阳光充足的房屋变成黑洞冰窖,在与黑暗环境较量一段时间后,40户居民最终不堪忍受,纷纷外迁,有的出去另外租房子居住,有的则再次借贷重购新房,如今剩下10多户实在走不了的居民仍旧在黑暗中默默承受。
阳光房间变“黑洞”
“以前亲戚们都羡慕我们房屋光线好,那时候我最喜欢站在窗前眺望,欣赏漫山遍野的野花……”回忆起以前的居住环境,延运集团13号院的居民秦延如满脸洋溢着幸福与知足,可回到现实,她喉咙开始哽咽:“现在住在房子里感觉像坐牢,白天都需要开灯,我也基本上不敢回去住了,即使回去也不敢再拉开窗帘,因为只要我看见前面林立的高楼就感觉这些高楼贴在了我脸上一样,心里堵得慌。”
和秦延如有同样的感受的13号院居民纷纷向记者倾诉着他们的满腔委屈。“我只要一走进屋子里,看见黑漆漆一片,心情就不好。”“没十分重要的事,我也不回家。”……许多居民纷纷外迁,如今的13号院人烟稀少,冷冷清清,与正前方东盛商城的门庭若市形成强烈的对比。
8月27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一早记者来到该院2单元4楼的一住户家里观察情况,房屋主人由于不堪忍受没有光线的现实,前一个月刚搬出去,如今这套房子空空荡荡,“出租信息贴出去半个多月了也没有人来过问。”房子主人说:“现在空就空着吧,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如果有亲戚朋友来人太多,再到这里凑合住一两宿吧!”对如今房屋空置造成的浪费,房屋主人的语气里夹杂着无可奈何的痛惜。
时间正好早上八点时,但房间里却黑糊糊一片,阳台上,记者发现尚有一束细小的斜光穿过,可是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这束光就悄悄地移走了,室内光线更加黯淡下来,“我们的黑暗历史由此开始了。”望着窗外周围高耸的建筑,房主一脸茫然,“今天还是天气最好的时候,如果在冬季,见到阳光的可能性就太少了。”
在整个13号院的四个单元里,相对于三四单元,一、二单元靠东面,光线还稍微好一点。三、四单元的住户光线情况则更为糟糕。
延运集团私自加盖楼层
对于房屋采光受阻,延运集团13号院居民的满腔愤怒都集中在了东盛商城上。据了解,延安东盛商城是延运集团投资2.6亿元在原东盛商贸市场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是目前陕北地区最大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就是这座豪华的建筑让13号院居民怨声载道。
东盛商城与13号院相隔大约10来米左右,居民反映,原东盛商贸市场是地上四层,底下两层,一点也不会挡住13号院的采光,后来延运集团在此基础上改建,开始了疯狂的加盖楼层行动。
“延运集团第一次加盖楼层行动始于2005年,而被发现违章则是在2006年,延运集团在东盛商贸市场北侧裙房四层强行加盖至五层。”13号院一位姓苏的居民回忆说,当时他们只觉得房屋光线突然变得暗淡了许多,赶忙跑到正对面正在重建的东盛商贸市场上察看,不仅北侧的裙房四层已加盖到五层,连已经完工的A区的十二层又搭起了钢架子,询问得知还要往上加盖楼层,了解这一情况后他们立刻跑到规划局反映情况,但结果是工地依旧在施工。
几次反映情况之示,规划局表示认定该建筑属违章建筑,且已经给企业了下了书面停工通知,但企业仍旧在偷偷施工。13号院居民无奈,只好轮流值班,阻挡工程施工。此事经媒体报道之后,延运集团开始与居民协商补贴。
捍卫采光权 居民权益难保障
对于企业违章加盖楼层,影响到居民生活采光这种行为,居民要求拆除违章建筑,试图阻挡工程,但后来遭到殴打,延安集团表示给13号院住户每户补偿2.2万元。“当时我们谁也不愿意领,但有些社会上的人威胁我们。”13号院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居民告诉记者,他们当时并没有屈服,但后来有一些人威胁家人,比如孩子等,他才害怕了。“我们流着泪领了2.2万元。”
正常家庭尚且如此,而对于势单力薄的家庭来说挣扎只会承受更大的痛苦。秦延如一个人住在3号楼3单元601室,对于公司给出2.2万元补偿她坚决不接受,这种决定导致她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饱受重创。据秦延如回忆,2006年9月14日到10月27日间,她先后受到延运集团治保处传讯、恐吓、殴打等,并被非法拘禁。回忆起那段历史,秦延如眼泪如注:“我一点办法都没有,每天都被强行拉走,傍晚就被放出来,所受到的屈辱没有人知道。”与秦延如住同一院里的居民告诉记者,当时确实看见秦延如被带走,也曾听见她声嘶力竭地喊“救命”,随后就看见秦延如被塞进一辆车里,拉走了,下午下班时间,才看见她回来。
就被拘事件,秦延如曾多次找过相关部门。2007年延运集团上级主管部门延安交通局出面协调此事,秦延如曾拟订了一份调解书,要求延运集团赔偿伤残补助等各种费用共计447200元,但在交通局纪检委书记李宏刚的协调下最后协调价为7万元,在秦延如提供的当时的调解书上,记者看到了李宏刚的签字。
违章建筑愈演愈烈
对于13号楼的居民来说,含泪领取的2.2万元并不意味着事情的了结,而是噩梦的开始。“四层加盖至五层,十二层加盖至十五层,我们房子的光线虽然不如以前好,但一天中还能有几个小时或者半天阳光,可怎么也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房屋光线越来越暗淡,违章建筑越来越多,这才使得我们的房屋最终变成了黑洞冰窖。”13号院居民苏先生站在自己房子的窗前指着对面东盛商城上面的另外两座高层建筑说道。苏先生所说的另外两座高层建筑同样是在东盛商贸市场改建的,按照规划为新建一幢高二十二层的商贸大厦,分别为1号楼、2号楼。
苏先生回忆,大约在2007年3、4月份,他发现东盛商贸市场北侧裙房非法加盖至五层基础上,突然又多出一层,同时,零星小建筑也冒出来,苏先生再次爬上楼去观看,不仅正前方的建筑在不断往上“生长”,周围的建筑都在疯狂“生长”,原为二十二层的商贸大厦突然也加盖了五层,变成二十七层,从此13号院的光线被彻底阻挡了。

▲豪华墓地为三层建筑,排列如金字塔结构,据说造价超过二百万元。
“房子每加高一层,我的心跳就加速一次,我急得快要发疯了,每天就这样眼巴巴地看着违章建筑一层层增加,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看到林立的违章建筑,秦延如显得有些绝望,“找规划局,人家说已经下了停工通知,而且已经对企业违章的情况进行罚款。”
让13号院居民哭笑不得是最近一次他们与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的对话,以下为部分选登:
13号院居民:我们13号院的房屋堵得一点光线都没有了。
规划局:该处理的我们已经处理,并且你们已经领取了2.2万元补偿。
13号院居民:那2.2万元是延运集团对小高层私自加盖至十五层和东盛商贸市场北侧裙房四层私自加盖至五层的补偿,但后来延运集团又在到处加层,四层变五层,五层变六层,二十二层变成二十七层……
规划局:一层也是堵,两层也是堵,反正已经被堵了,何必在意多几层呢?
13号院居民:那不一样,违章建筑越多,我们房屋光线就越少,现在我们房屋都成黑洞冰窖了,实在没法居住下去。
规划局:你们可以搬走嘛!
13号院居民:搬到哪去呀,没有钱重新买房子啊!
规划局:那就继续居住在这里啊!
13号院居民:这样黑的环境实在也难以居住下去。
规划局:那就搬走。
……
居民们无奈地对记者说:“这就是规划局的答复,真是欲哭无泪。”
居民质疑规划局与开发商演双簧
为什么延运集团可以肆无忌惮地私自加盖楼层,规划局已经认定其违法,并下达停工令,但延运集团依然是违章建筑林立?如果说一处违章可以理解的话,那么第二处,第三处……难道规划局就没有办法来制止?规划局办公地点与东盛商城违章建筑群相隔不过100多米远,规划局却能视而不见?一系列疑问开始在13号院居民头脑里搅动。他们认为长期以来被蒙骗了,原本两家就是在演双簧,规划局一张停工令之后责任推托干干净净,从此便不再来人管,企业则照常施工,从而助长了企业疯狂违章行为。
对延运集团违章建筑林立这一现象,记者欲从延安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了解详情,但政秘科科长以市政府没有打招呼为由搪塞,拒绝对该此事作出解释。
[NextPage]
延运集团相关报道(三)
革命圣地延安惊现豪华活人墓 传闻墓地主人为延运集团董事长
延安,这座以革命圣地据称的城市,近日频繁爆出领导干部修建豪华活人墓的新闻,引起延安市民的关注。
“墓地共有三层,整体上看呈金字塔形状,代表祖宗三代人,俨然一座陵园,听说耗资二三百万元。”
“听说那些石头都是从外地运回来的。”
“红顶子就代表官运。”
……
对延安出现的这座豪华陵墓,延安市民议论纷纷。
豪华活人墓占地七八亩
据市民介绍,这座豪华的活人墓在延安宝塔区碾庄山上。8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碾庄,由于降雨,山上的黄土变成了松软的稀泥,要爬上山去显得尤为困难。正犯愁之际,村民告诉记者,由于山上修了一座豪华墓地,山腰上也多出了一条石头路,这条路从墓地一直延伸到山脚,与公路对接。
沿着这条路,记者行至墓地。一座三层建筑出现在眼前,排列如金字塔结构,最上面一个墓碑,中间层两个,最下面一层最为宽敞,但目前没有墓碑。墓碑的形状呈菱形柱体,没有碑文。“因为人还在世上,所以不能刻碑文。”村民解释说。柱体顶端还盖上了红色琉璃瓦,外形如凉亭一般,再配上台阶两边护栏上雕刻着凤凰、鱼、铜钱之类的花纹做点缀,陵墓更为雅致。
在碾庄村记者就陵墓的建造者询问了多户村民,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延运集团董事长修建的!“谁不知道这墓是延运集团公司老总修建的!”对记者的提问,村民认为这几乎不成其为一个问题。村民说墓地和所修建的路大约占地七、八亩,光为这个墓地而修的路就有两条。“以前只有一条路,如今在山的另一面又修了一条路。”
路过碾庄村马路边的一个小食杂店时,许多村民正在打麻将,记者和他们聊起有关豪华墓地的事情,村民告诉记者该墓地是去年修的,大约半年多时间完工。“我当时也去修建了,工资是60元一天,但不管吃。”其中一位麻将桌前的村民说。对于村里的殡葬习惯,村民表示平常都是在自己土地上随便挖个坑,就将人埋下。但对于村子里惊现一座豪华的活人墓,其占地是否合法等情况,村民一脸茫然,“人家有钱,只要有钱就都能修,想怎样修就怎样修。”言语中透出羡慕但又厌恶的语气。
董事长还是县团级干部
在碾庄村,村民只知道延运集团董事长在企业里扮演的角色。但在延安市区里,许多人都知道延运集团董事长还是一名县团级干部,“许多下岗职工食不果腹,而延运集团董事长身为国家干部却花巨资修建豪华的墓地……”市民纷纷质疑国家干部修建如此豪华的墓地,不仅浪费土地,还有损国家干部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8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延安市宝塔区民政局,办公室负责人以主管局长不在,不能安排相关科室接受采访为由拒绝解释出现豪华墓地这一现象。但在延安民政局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延安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二十一条明文规定禁止为活人建造坟墓或者建立、恢复宗教墓地,同时许多规定中均提示出墓地必须节约用地等情况。
本报将继续关注豪华墓地事件的有关进展。
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的进展。(记者:胡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