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焦点评论 > 焦点评论 > 正文
反思内资金融企业出海
来源:国际金融报       时间:2008/9/3 10:50:58     
 
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及我国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背景,加之海外金融机构在华投资屡屡得手的示范效应,内资金融企业出海的冲动难以遏制。对于急欲做强做大的内资金融企业来说,海外扩张具有扩大知名度、拓展业务范围、吸收外方先进管理经验等效果,这也是其竞相“走出去”,通过收购或参股境外企业及在境外新设分支机构等各种方式寻求海外扩张的原因所在。  

  但是,衡量海外扩张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尺度是盈利与否。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内资金融企业的出海并不顺利,投资出现巨额浮亏的现象频频发生:先有中投公司投资黑石集团,后有中国平安参股富通集团,今有国开行参股巴克莱银行。账面上的亏损或许跟境外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有关,而这种动荡是投资当初未曾预料到的;或许是国内企业出海必须付出的学费,因为只有通过入股才有可能入驻外方的董事会;或许只是短期现象,不足以引起过分担忧,但是,亏损比例高得惊人,似乎让人在最近几年看不到解套的可能。 

  对此,我们理应深刻反思、剖析原因、探究对策,为今后内资金融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首先,海外投资时机要把握得当。投资损失的出现跟投资决策不够谨慎有关,在资本市场繁荣时期,上市公司有增资扩股的强烈动机,其股价表现也令投资者垂涎不已,导致内地的金融机构以比较高的价格认购或从二级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很容易成为高位接盘者,从而套得比较深。此乃投资之大忌。 

  其次,对于海外投资行为要有一定的约束或监督。例如,管理层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强化对其融资行为的约束,以增强企业的资金成本意识。此外,也可以考虑通过制度设计来发挥各方力量,协同监督内资金融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对其得与失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如果海外投资没有为国内企业的股东带来相对丰厚的回报,股东可以通过投票机制对企业高管施加必要的压力。惟有如此,内资企业的海外投资才会趋于谨慎,才会将目标锁定在具有成长性以及高派现能力的公司上。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和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洪俊峰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金融企业, ,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