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焦点评论 > 焦点评论 > 正文
紧缩政策下的国企风险防范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中国企业报       时间:2008/8/1 14:18:15     
 
    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4256亿元,同比减少489.9亿元,减幅为10.3%。这也是国资委成立5年以来企业效益首次出现下降。人们不禁要问:国有企业的冬天就要来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上述数据如果扣除“政策性减利”的石油石化和电力两大行业,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则同比增长22.6%。由于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虽然总体平稳发展,但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国际金融风险加大,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汇率、利率、税率变化和信贷从紧政策,都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和运作成本与风险。同时我们也庆幸地看到,一些中央企业在这种双重夹击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放慢前行的脚步。上半年,央企营业收入57650.3亿元,同比增长了25.7%,创出近五年最好水平。150家企业中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企业有137家,7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利润和收入同步增长。但是在喜悦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央企面对的情形已经不是去年的样子。 

    国有企业已经经历着这一轮的考验。正如去年末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曾宣称真正的考验将从2008年开始。今年4月他再次告诫央企:“把你们自己的钱袋子看紧一些,不要自己把自己掏空。”近日,李荣融又表示,国有企业不应该对今年的经济前景过分乐观,而应该密切关注自身的资金状况,防止出现资金短缺局面;国有企业应该做好应付长期紧缩货币政策(至少为期两年)的准备。 

    增长放缓,通胀上升,滞胀风险,已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中国从紧的货币政策还要继续多久?力度如何把握?通胀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流动性状况、增长步伐和油价改革等三方面因素的制约?这种考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面临来自于投资、财务和法律等各方面的风险。可以客观地评价,当前的内忧外困,给作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的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而信贷紧缩政策可谓是“雪上加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将经历一个大面积亏损、企业破产倒闭和转型的调整时期。 

    那么,建立和控制好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发展改革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国有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应当树立以事先防范和过程控制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的法律风险防范理念。首先健全组织,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国有企业应该构建业务部门、法律部门和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防线,在风险的潜在阶段、实际出现阶段和风险发生造成损失后果阶段,分别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风险。在这一点上,我国国有企业仍然有不少的缺失。国企尤其要控制住投资风险。其次,在规范改制方面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主体多元化在国企改革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国有企业应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引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后,能否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关键在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能否有效运转,加强制衡,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该实行法治化管理,就要注重用机制管理企业,用制度规范行为,依法定制,以制治企,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强化责任,形成层层传递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是主营业务的竞争。企业在并购中突出主业,集中力量做好主业,不断提高主营业务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购必须紧紧围绕主业,实施并购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增强企业内部的和谐,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凝聚抵御各种风险的合力。 

    此外,国有企业要把企业法制建设与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相结合,与依法维护所出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加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的目标。 

    下半年,目前尚存的不利因素还将继续制约企业生产和利润增长,国外,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已成定局,全球经济今年可能下滑;国内,通货膨胀持续增长,企业生存环境持续恶化,企业的获利水平可能备受考验。面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国企仍然外患内忧。国有企业如何在双重围剿中突破?如何积极沉着地应对和防范各类风险?这是值得全国的国有企业深思的问题。但我们坚信,国企通过防范风险,苦练内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责任编辑:陈志红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紧缩政策, 国企, 风险,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