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产经新闻 > 产经新闻 > 正文
各地房价仍现涨跌互现局面 如何看待楼市价格波动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7/25 17:38:39     
 
    当前的楼市局面,实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惊呼房价暴跌者有之,戏谑做“俯卧撑”者有之,悚言“断供潮”者亦有之……究竟应如何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市场?需要以怎样的视角看待目前房价的波动? 

    各地房价仍呈现涨跌互现局面 

    从现有数据看,除了深圳、东莞等少数城市房价与去年高峰时期相比出现了30%左右的较深跌幅之外,尚难找到全国房价出现大跌的数据支撑。尽管市场观望气氛浓重,成交量几近“腰斩”,但各地仍呈现涨跌互现的局面。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10。2%,涨幅比上年同期高出4。2个百分点,但涨幅连续数月回落,二季度房屋售价涨幅比一季度降低了1。8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6月份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较大的城市包括:乌鲁木齐20。2%、海口18。1%、宁波14。7%、北京14。3%和杭州13。3%;另有兰州、济宁、温州等7个城市房价环比涨幅超过1%;有14个城市房价环比出现下降,但降幅也在1%以内。 

    房地产市场进入温和发展的态势,是宏观调控在房地产市场“软着陆”的正常体现,也是调控的目标所在。可以理性地预期,未来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还将着力于继续有效熨平房价的波动幅度,避免出现房价大起大落的局面。 

    基本面找不出房价暴跌的理由 

    不少人表示担心:深圳楼市的降价风潮会扩展吗?记者通过采访认为,目前,基本面也找不出房地产市场暴跌的理由。 

    应该说,深圳的楼市有其特殊性。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就业、创业人群。在此轮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中,经济开放度高的深圳、东莞等地首当其冲,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居住需求减少带动房价下行。加上去年涨幅过猛、投资投机比例偏高,深圳房价领先全国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也就不难理解。 

    在其他城市,目前楼市成交低迷正是前几年房价涨到市场难以接受的程度因而需要适度下调并恢复市场均衡的一种信号。但我国仍将持续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刚性需求,将支撑楼市稳定。 

    央行上海总部日前发布的上半年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上海个人住房贷款呈“V”形走势。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加大个人住房贷款营销力度,6月份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7。1亿元(其中新建房和二手房贷款分别增加13。2亿元和13。9亿元),是今年继1月份后第二大月度增量。房贷是反映交易情况的直接有效数据,这表明市场刚性需求仍然旺盛。只要房价一有适度调整,需求就自然会上升,使房价趋于稳定。 

    经济学家谢国忠也预测,从长远来看,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将会突破3000万,对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使得房价下跌的空间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货币贬值会使房产成为规避通胀风险的较好投资工具,可以有效地消化、分解泡沫。 

    市场的归市场 保障的归保障 

    必须承认,目前国内房价的平均水平相对于国民收入水平的确不低。但是,对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可供建设用地有限的发展中大国,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的“居者有其屋”难题,关键在于进一步落实政府已经确立的政策,即“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 

    当前,对房价下调恐惧的一大原因是害怕房价下跌会增加银行坏账、威胁金融系统安全,进而伤及实体经济。 

    我国个人住房按揭占信贷总额的比例已达20%左右,如果加上大量的房产作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将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信贷资产的安全。一旦房价出现大面积的大幅度下跌,确实会对金融、经济秩序产生较大冲击。但目前深圳出现的所谓“断供潮”,地产商、炒房客“撒娇”的成分居多,尚未见大面积蔓延的苗头。 

    鉴于此,还是要强调“市场的归市场”。房地产市场有其自然调整规律,人为地去强行破坏楼市周期,会导致房价泡沫始终无法消化,乃至最终出现房价暴跌、银行坏账、金融崩溃的全面经济危机。 

    “保障的归保障”也很重要。应该看到,即使房价出现较大幅度下跌,部分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仍然不可能全部通过商品房解决。因此,解决住房问题,与其寄望于房价下跌,不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使支付能力差的群体住房得到切实保障,不必再苦苦地拥挤在市场之门外企盼。 

    日前,上海市宣布首批16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全面开工,全年开工建设面积将达400万平方米;今后5年,上海市还将新建经济适用住房约30万套、2000万平方米,占同期新建住宅规模的20%左右。此前,上海市已通过房地资源局网站公布未来5年住房建设规划,以广泛征求民意。 

    当市场和保障都能够理性地各就其位时,人们对商品房价格的涨跌波动就不会如此大惊小怪了。 (记者 姚玉洁 黄庭钧)
责任编辑:吴桐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房价, 涨跌, 价格, 楼市,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