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焦点评论 > 焦点评论 > 正文
外资彩电企业“阴谋论”不能成立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时间:2008/7/2 9:50:09     
中国彩电制造商们继续沉浸于产业沦陷的悲情之中,从加入WTO之后最不惧外资竞争的豪迈到近期充满愤懑的“外资阴谋论”,做为一个代表行业,凸显了中国制造的脆弱和经营思维上的惊恐。 
    中国彩电制造商们继续沉浸于产业沦陷的悲情之中,从加入WTO之后最不惧外资竞争的豪迈到近期充满愤懑的“外资阴谋论”,做为一个代表行业,凸显了中国制造的脆弱和经营思维上的惊恐。以被“外资阴谋”所算计的悲情来换取市场的同情,做为一个公关技巧也许有点用,但如果做为一个形势判断,则是一个大错误。 
  
  外资彩电商以市场占有率而不是利润为阶段性目标,固然有背后强大的屏制造利润的支撑为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为竞争形势的危机所驱使,中国企业固然很被动,各个外资彩电企业其实也很难受。 

  日韩企业说起来都是外资,但肯定不是铁板一块,同进同退,某种程度上,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要远大于合作关系,比如三星和索尼之间虽然有在屏制造的合资合作,但双方都在为世界第一而竞争。而各个拥有屏制造能力的厂商之间,更是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 

  驱使外资厂商采取价格战策略的力量在于,液晶屏的生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处于产业放量增长的时期,规模曲线和经验曲线都处于比较陡峭的阶段,一旦巨大的资本投入获得的产能无法释放,就可能一步失误,步步失误,再也踩不上产业脉动的鼓点,某种程度上,在这种竞争关系下,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产业经济学的博弈选择上,这时候各个液晶屏制造商的最佳选择,是做产量承诺,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也确实是如此,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台湾的屏制造商,都在尽最大努力的放大产能,而终端销售上依靠价格战放量,只是这种战略的一个必要环节之一。 

  客观上,中国做为平板电视的最大消费市场之一,在外资厂商全球布局中的地位已经有了战略意义,谁也输不起;而家电连锁的发展消除了外资厂商在渠道上的软肋。这是其愿意和能够发动价格战的环境因素。 

  中国的彩电制造商们由于规模、资金、技术的限制以及判断失误,没能在早期进入上游制造,所以现在很被动。不过这是个很黑暗的时期,也是曙光将要到来的时期。 
  一个可以设想的判断是,由于全球平板对CRT的替代已经过半,预计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平板电视的增长率将从快速增长滑落到正常增长,由于受到观看房间面积、清晰度、空间结构、自重、制造的经济性等方面的限制,主流面板的尺度上的上升空间可能也会逐渐受到制约。这样,终端需求的放慢和上游出于竞争而急剧放大的产能之间会逐渐由供不应求的紧张关系过渡到供过于求,上下游之间的力量对比将逐渐向下游倾斜。现在三星和LG都急于通过模组项目锁定中国彩电企业,显然也是在为进入这种局面之后预作准备。 

  所以,中国厂商在这个时期,应该沉得住气,不要怨天尤人,充分挖掘主场之利,保证自己不掉队,挺过去就是胜利。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做为曾经的领军企业,历经国际化沉浮的TCL从破产和退市的悬崖边上拉了回来,逐步站稳脚跟,开始有了点跨国公司的气息。从TCL近期的经营策略看,主要是通过供应链、业务流程的调整,在可持续的前提下放大产能,而事实上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年前几个月的液晶电视销售在各个市场都开始急剧放量,此后,可能的战略路线图是: 

  通过一定的终端销售规模降低液晶模组投入的风险,在制造前端获得成本竞争力以国际化的设计能力、具有世界规模的制造能力和前端成本竞争力回打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发力获得本土市场优势。 

  在价值链的重心向终端转移的时候,依靠中国本土的根据地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向国际市场全面发力渗透。 

  利用电视市场上获得的品牌的提升,接回和壮大手机等其他业务。 

  在产业变化的过程中,趋势转换的速度可能会有偏差或被偶然因素所影响,但是总体的演化是由产业结构和特性所决定的。
责任编辑:洪俊峰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外资, 彩电企业,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