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焦点评论 > 焦点评论 > 正文
分众传媒无线业务巨变之诱因探析
来源:天极网       时间:2008/7/1 17:20:32     
 
    近日,虽然分众传媒和江南春抛出了裁撤短信业务部门这一冠冕堂皇的借口,却无法掩住世人耳目。原分众无线全体高管和骨干员工集体离职出走的消息被媒体踢爆后,震惊了手机广告业界。据悉,除全体高管及核心中层外,大部分技术和业务人员也随后集体离职。人事巨荡的分众无线目前除了还在办理集体离职手续的行政人事人员仍在工作岗位上,其他所有业务岗位都处于瘫痪状态。分众无线这一2007年收入4亿,曾占市场份额半壁江山的行业巨舰,就在一夕之间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据行业人士透露,这已是分众无线的第二次大规模人员离职事件。上一次发生在2006年12月,在分众传媒集团压力下,分众无线大规模裁减负责无线互联网广告业务的员工,涉及50余人。当时分众传媒就极力遮掩,把因业务重心调整而进行的大规模裁员轻描淡写的用“人员正常流失”的托辞掩盖过去。从上一次裁减无线互联网广告业务板块到今日高管及骨干员工集体离职,短短两年时间分众无线屡屡发生人事巨荡背后的原因何在? 

  有行业资深人士指出:分众无线2006年正式亮相之时,其主推的产品其实是“点告”,也就是基于无线互联网的网络广告。当时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无线互联网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而点告将逐渐成为无线营销的主流。不过,当时手机上网的消费习惯尚处于培育初期,市场环境尚未真正成熟,点告产品短期内难免叫好不叫座。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分众无线2006年能创下1010万美元的收入,可谓是难能可贵。 

  但是,1010万美元的年收入,对于江南春的胃口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为了在海外资本市场所刻意追求和保持的“每年增长率超过100%”的形象,分众传媒在这种状况下极易对分众无线采取施压措施。 

  于是我们看到2007年伊始,分众无线裁减点告业务及其相关部门,这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裁员。业务重心转向短信业务后,无线业务一跃成为分众传媒几大板块增长率之首,2007年创造了4亿元的收益。江南春当时即对媒体放话,2008年将让分众无线从集团中拆分出来独立上市,以便从资本市场快速获取更高的利润。 

  正是这次业务调整,最终导致了今年“3.15短信门”事件的爆发,全国一片哗然。分众无线当即叫停短信业务,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业务重组,重新回到一年前被迫停步的基于无线互联网发展的探索之路。6月18日,沉寂了三个月之久的分众无线重磅出击,推出移动营销平台式的新产品——分众蓝海,并被营销业内人士称之为无线营销乃至整个营销领域的里程碑式创新。 

  令业内人士惊讶的是,分众蓝海推出仅仅10日之后就传出高管及核心中层集体离职的消息。联系到之前分众传媒一季度财报中披露的无线重组直接带来高达5380万美元的当季亏损,和近期四川地震对二季度业绩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投资人士指出:本次集体离职的背后是追求短期利益的资本方与注重持续发展的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的爆发。 

  王志东卸任新浪、齐向东自立门户……高管离职、甚至带领核心骨干集体出走的事情在中国IT行业屡见不鲜。此类问题的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必然因素。诸多国内企业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一举成功上市,但上市后却沦为财务报表上数字的奴隶;在资本市场的压力下,不得不过分看重短期利润,以及能在短期内盈利的产品;而对于那些有着良好市场前景,但需要经历较长市场培育的长线型产品却耐心不足,甚至为短期财务报表数据更好看,不惜砍掉那些原本有着广阔前景的长线产品。 

  连续几年保持的百分百增长率,辉煌的业绩数字,“高速成长企业”的诱人光环,令分众不能自拔。大手笔收购已经成为分众的标志性行为,而这一系列表面风光无限的收购背后,都是当期业绩报表的重压。这种不顾市场发展规律和企业能力培养,仅追求短期报表数字的做法,无疑于饮鸩止渴。一旦这种短视行为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出来,对企业往往意味着致命的打击。 
  从深层看,这也是股权结构上小股东过多、股东过于分散的公司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更加关注短期盈利能力的小股东过多,极易造成对未成熟产业的粗暴掠夺,培育市场的工作往往被忽略,很难有人能真正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着想。新浪如此;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比新浪还低,股东更为分散的分众面临今天的局面,更是不足为奇。
责任编辑:李治仪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 ,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