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焦点评论 > 焦点评论 > 正文
发“消费警示”的监管思路该换换了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08/6/5 9:49:00     
 
    端午节前,有些地方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通过媒体发出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要特别注意别买“返青粽”,因为这种粽子是不法商家在浸泡粽叶时加入工业碱、硼砂等化学用品,让已失去原色的粽叶返青,它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 

    除端午节外,每逢节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都会发布一些消费警示。发布消费警示有利于消费者辨别消费市场中的真伪,识破消费陷阱。但群众不只在节日里才有消费需求,消费警示不应仅限于“应景式”行动。 

    监管部门不仅应勤于监督检查,及时发布消费警示,更应对不法厂家、不法商家采取重罚。重罚必须有法律根据,因此立法还得跟上。在美国,如在餐馆就餐发现食品中有只苍蝇什么的,就可获赔上万美元。如就餐中毒,将得到十几万美元甚至几十万美元的赔付。因为美国消费法有巨额惩罚性赔偿和精神赔偿的条款。韩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对制造和销售有害食品的惩罚力度更大:制作、销售伪劣食品,会被定为“保健犯罪”,刑罚最高达10年,罚款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3万元),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公司,吊销营业执照,并且10年内禁止重新营业。 

    因此,监管部门老是跟着经营者后面转的做法,是疲于奔命。监管部门如能让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人负担足以让他们破产的经济、法律责任,就没人敢造假售假了。我们的监管方式,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了?
责任编辑:洪俊峰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消费警示, , , ,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