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金融投资 > 金融投资 > 正文
中国金融改革风雨兼程走过五年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时间:2008/4/2 10:02:21     
 
    中国金融业风雨兼程走过五年过去五年,是中国金融业改革从起步到成熟的五年:资本市场逐步做大、银行业脱胎换骨、保险业实现跨越发展。在这五年中,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各项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促使我国金融业蓬勃发展。而2008年,注定是这段汇聚所有金融人智慧之改革的转折年。 

    举世瞩目的2008年“两会”已经闭幕,据记者初步统计,此次两会金融界的代表委员共50余人,比上届人数增长近一倍,充分表明中国金融业在中国社会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而伴随着美国次债危机的不确定性扩散,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周期与经济调整处于关键、敏感时期,市场对未来价格与政策的各种预期有着十分尖锐甚至完全不同的见解。“临危受命”的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将主管金融,承担起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任,业界对他充满期待。 

    五年实现华丽蜕变我们或许很难历数刚刚过去的五年中国金融改革取得的成果,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列举了中国银行改革的实例来描述过去五年的剧变:五年前,国有银行改革之初,内地银行业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者寥寥;五年后的今天,外资却为此打起了“争夺战”。 

    据悉,目前已有21家外国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市场格局实现了由“分行主导”向“法人主导”的平稳过渡;伴随着市场化一路引吭高歌的还有国内银行业的国际化。中资银行“走出去”别开生面,到2007年末,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7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 

    除了银行业,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出台后,疾风骤雨式的资本市场改革拉开大幕。截至今年1月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1558家,股市总市值逾27万亿元,中国石油、工商银行等市值前100名的股票约占两市总市值的68%,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代表性更强;机构投资者迅速壮大,持有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近50%;财富效应显现,资本市场开始真正走入千家万户…… 

    18.2%的增长速度、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九、总资产2.9万亿元……这些数字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以防范风险为生命线的中国保险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2006年,保险业“国十条”、《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交强险制度推出、重疾标准定义公布、营销员税负减轻……这些政策措施勾画出保险业日益清晰的监管发展轨迹。 

    五年来,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正向3万亿元迈进;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但是,回忆起2002年11月国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之前的情景,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说:“当时保险业面临着资本金短缺、偿付能力不足、不良资产难以消化的困境。” 

    “变数”考验中国智慧“中国的金融改革,走过了与许多国家不同的道路”,巴曙松感叹,从银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到股权分置,一切都烙着“中国印”。五年来,几乎所有的改革都走了一条“中国路”。没有任何一个纯粹的西方模式能够完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没有一次成功的改革不是基于开放的国际视野。 

    巴曙松说,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未来将面临新的机会,而“国际视野”将是一个新的看点。眼下,中国金融、保险、证券机构“走出去”已迈开步伐,中投公司成立不足半年,“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已成为国外金融及政界口中的常用词。 

    许多学者认为,次债危机才露出冰山一角,欧美经济大幅放缓之际,正是中国资本输出的好时机。巴曙松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实际是全球产业结构重新调整的结果,对外金融投资是一个有效的平衡措施。 

    不过,未来五年将是考验新一届政府智慧的五年。巴曙松说,眼下中国金融、保险、证券市场将逐步开放,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本土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竞争力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政府将面临金融创新风险和责任的重新评估,如何拿捏金融创新的力度和效率,将是本届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008年,中国经济开局两个月即面对诸多“变数”。巴曙松说,境内暴风雪天气肆虐,通胀未减,在全球经济面临放缓的环境下,“从紧政策”在实施的节奏和力度上表现出了弹性。如冻雪灾情下,放松基础设施建设及灾害相关信贷投放,说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富有灵活度。虽然“从紧”的基调不会改变,但中国政府已能熟练掌控政策力道,这就是“中国智慧”。 

    征途有了新期待随着股指期货推出时间临近,混业经营时代即将到来,“一行三会”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会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虽然此前呼声甚高的“一行三会”合并成立“大金融部”未能成行,金融体制酝酿新一轮改革却迫在眉睫。 

    在这个关键时刻,业界普遍认为,国家相关领导层中必定会有一个关键角色站出来。而在国务院分管金融的前任副总理离任后,要求继任者不但是金融专家,具备应对复杂金融局面的能力,有对付金融风险的经验,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政治威望、必要的国际视野和广泛的人脉关系。 

    答案终见分晓。3月21日,王岐山作为副总理首度亮相,在中南海会见了到访的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这很明显地告诉外界,他将接吴仪的棒,主管商务贸易工作。与商务有关的质检、海关、工商管理、旅游等工作将由他负责。此外,曾在央行、建行任职多年的王岐山还将主管金融,承担起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任。 

    但是,王岐山继承的是一个距全球竞争力相去甚远的银行体系,保险及证券行业也处于市场立足期,还不能向国外市场完全开放。王岐山接任的工作,是推行中国政府加快这三个行业整合,以及创建服务于中国八亿农村人口的可行金融体系。 

    业界认为,王岐山的从政经历已经让他具备应对复杂金融局面的能力和对付金融风险的经验,而必要的国际视线,以及对于资本市场有过直接的参与更是我们现在的管理层所欠缺的。“他一直在直接参与金融市场,这是中国金融决策者目前很需要的体验。”著名财经专家水皮对王岐山的介绍用语正是业界达成的共识。 
责任编辑:陈志红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金融改革, 资本市场, 银行业, 保险业, 央行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