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4日,是伊春空难发生的这一天,也就是从这天开始,伊春空难的“主人公”河南航空距离今天也已经停飞了22个月之久。 有关事故的调查争议没有停歇过,有关河南航空去留的争议也没有停歇过,然而更多的争议还是对河南航空重组的关注。 争议和猜测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潜移默化,河南航空重组的进程也在一步一步的明朗化,河南民航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航投”),这家隶属于河南省管辖的国有企业,在业界人士的猜疑关注中揭牌成立了。 “河南航投”的挂牌,则为河南航空的复飞注入一针强心剂。 紧接着重组河南航空的幕后股东也一一露面,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与河南交通投资集团、郑州市地产集团三方共同出资成立了河南航投,河南航空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地方国企了,然而在业界人士眼里,这一切似乎来得有点匪夷所思。 河南政府的航空梦起航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省级投融资公司工作方案的通知》显示,河南航投的重点项目包括重组河南航空、筹建货运航空公司、改组南航河南分公司、建设河南航空大厦等。其中,重组河南航空项目的总投资为8亿元。 在河南航投挂牌之前,关于河南航空重组唯一确凿的消息来自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今年3月底发布的2011年财报。国航称,其子公司深航与河南省一家国有控股公司于2011年8月3日签署了关于河南航空重组的框架协议,重组后深航将持有河南航空30%的权益,而该国有公司持有河南航空70%的权益。 然而,此前一直是河南航空股东之一的中国国际航空,在其发布的2011年年报中透露出了退出河南航空的意图,2011年8月,国航控股子公司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已将其持有的河南航空股份由原来的51%降至30%。 “我可以百分百告诉你,南航不会收购河南航空股份。”此前对于业界盛传中国南方航空(600029)股份有限公司可能收购河南航空有限公司40%股份的传言,南航总经理谭万庚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回应说。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煤化作为河南航投的控股方,如果其70%股权不做调整,那意味着深航持有的30%股权转让给河南交投与郑州地产,同时,河南煤化也间接坐稳了河南航空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事实上,在伊春空难发生后,不仅河南省政府曾一度跟河南航空划清界限,甚至各地方投资航企的热情都被泼了冷水,这让中国民用航空局略感不悦,自此其它航空公司对投资河南航空也有了戒心。不够担当的地方政府,加上空难不良记录,令河南航空成为一个烫手山芋,于2011年11月4日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国航慢慢退出,南航无意进入,河南省政府忙于抽身,令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河南航空去留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不过,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河南航投的股东基本上都未曾有非常专业的航空经营管理经验,因此,业内曾推测或许会有航空公司参与河南航空的重组,甚至曾传扬称南航等会参与重组。 但目前来看,显然各种推测纷纷落空,至少现在河南航投尚未露出寻找合作者的意愿。河南航空重组后的间接股东河南煤化等公司运营风险比较大,毕竟空难给河南航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过,将来河南航投是否会引进合作者则是未知数。 河南航空未来充满变数 众所周知,从盈利角度来看,地方航空并不是一笔好买卖,那么,为什么地方政府还如此不遗余力地出钱出地甚至出力,成立地方航空呢?总而言之,就是“一本账本、一张名片”。 第一,不算小账算大账。从公司的小账来看,近年来地方航空公司的业绩均乏善可陈,地方政府不仅减免了税收费用,出台了航线补贴,有时恐怕还要再补补窟窿。但算算地方经济发展的大账,这却是笔稳赚不赔的好买卖。 河南政府就已经尝到了甜头,2008年到2010年,河南省共投入约4亿元鼓励航空公司开拓航线,成功吸引富士康等40多家企业入驻航空城,合同金额达144亿元,真是“花了小钱办了大事,亏了小账赚了大钱”。 第二,带动经济发展。与花钱补贴其他航空公司相比,发展地方航空公司无疑更令地方政府心动。不仅能根据地方的招商引资、发展旅游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通目前盈利性还不强的航线,比如中国香港、日韩航线等,更重要的是,花钱补贴地方航空公司,相当于地方政府的资金“左手出,右手进”,基本上实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三,打造有政绩的名片。除了将成立地方航空公司作为改善交通条件、发展地区经济这个“会下金蛋的母鸡”外,北京、河南、河北、天津、成都、昆明、西藏等各地政府无一不将地方航空作为“地方名片”重点打造。 但是,必须看到,地方政府在积极发展成立航空公司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河南航空若想复飞似乎还是前途荆棘。迟迟未出的伊春空难调查报告则是河南航空必须背负的,有谁能担当起不查明事故原因的责任?这些因素依旧让河南航空的未来充满变数。 然而,对于河南航空来说,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重新开展业务以及重树形象才是当务之急。 不管是河南省政府接管河南航空的意愿强烈,还是河南航空成为“烫手山芋”,无航空公司愿意接手。现在的局面是,河南航空的股东尚未深度涉足航空公司的经营管理,风险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