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企业新闻 > 企业新闻 > 正文
中联重科连环局:卖掉最优资产被疑致国资流失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时间:2012/6/26 11:41:27     
  中联环卫对于中联重科举足轻重。目前,中联环卫在国内环卫机械市场占有绝对领先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竞争对手并未进入这一领域,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中联环卫都曾被视为是中联重科一大亮点。特别是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减缓的大背景下,这一板块被寄予厚望。 

  

 

  在去年提出四年内冲上全球工程机械领域前三位的关键时间点上,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联重科[10.01 -1.86% 股吧 研报])却在最近突然陷入一连串的负面消息。

  最蹊跷的是,3月16日,中联重科宣布挂牌出售旗下最为优质的资产——长沙中联环卫机械有限公司(下称中联环卫)80%的股份。此事一度被外界质疑为国有资产流失。

  中联环卫对于中联重科举足轻重。目前,中联环卫在国内环卫机械市场占有绝对领先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竞争对手并未进入这一领域,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中联环卫都曾被视为是中联重科一大亮点。特别是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减缓的大背景下,这一板块被寄予厚望。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曾在2010年公司H股上市时提醒投资者,未来中联环卫将成为中联重科的重点项目,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亮点。

  疑问在于,中联重科为什么要卖掉最优质的资产?

  中联重科的解释是,出售环卫资产是为了有足够的资金,从而保证实现其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前三强的目标。与官方的声音不同,外界普遍将此解读为中联重科主动求变的策略延续——进一步稀释国有股权以最终实现企业私有化。

  公开资料显示,中联重科股东方弘毅资本下属的弘毅投资和公司管理层持股的长沙合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长沙合盛)将作为意向受让方参与本次交易竞价。由于包括詹纯新在内的几位中联重科的股东持有长沙合盛大部分股权,本次出售中联环卫实际上是在中联重科内部从左手换到了右手。

  中联重科并不认可这种观点。中联重科副总裁兼董秘申柯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说:“这有利于国有资产的壮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他表示,无论是整体上市,还是大股东改制,都是在湖南省国资委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的。中联重科的改革和改制都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复、湖南省相关部门研究通过方才实施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4日,又传出中联重科财报披露不实、现金趋紧的消息。

  核心的问题是,中联重科2011年“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合计14.7亿元,占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3.46%”,仅大致相当于外界依据应收账款余额推算的下限数据的一半,两者相差了14.07亿元之巨,这显然违背了正常的财务逻辑。

  更让人疑惑的是,中联重科的公告称,其拟向有关银行申请信用(授信)及融资业务,总规模不超过1400亿元。然而,1400亿元的授信额度已远远高出中联重科821亿元的市值。

  对于上述疑问,中联重科公开回应称,这只是授信额度的申请,跟融资是两个概念,中联重科并没有出现财务危机,申请1400亿元的授信额度是公司实力和信用的体现。

  但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顾问王博认为,中联重科之所以要进行如此规模的授信申请,本质上是由于现金流趋紧,而公司要继续拓展市场,需补充一定的现金流。

  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工程机械行业低首付、零首付、变相降价等非理性促销手段的出现,应收账款激增,现金流紧张在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已经愈加显现。包括三一重工[0.00 0.00% 股吧 研报]、中联重科、徐工在内的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都面临着高企的应收账款规模,向银行申请信用(授信)及融资业务已经成为企业普遍的行为。

  就在外界质疑中联重科资金链出了问题的同时,本刊记者在采访了数位接近中联重科核心层的人士后独家获悉,中联重科正准备收购全球挖掘装载机领域的绝对领导者——美国凯斯公司(下称凯斯),其资金主要来自出售中联环卫所得。

  据知情人透露,詹纯新是想将今后中联重科核心业务的发展押宝在收购凯斯上。这一消息也得到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首席顾问韩学松的证实。他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早在2010年,凯斯就在中国寻找买家,与中联重科和徐工都有过初步的接触。

  并不难还原其中的内在逻辑。中联重科的发展脉络主要有两条。1999年中联重科改制为由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下称长沙建机院)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在长达数年的改制过程中,中联重科及大股东长沙建机院曾被赋予太多的想象空间。詹纯新先退后进整合资源,中联重科国有股所占比例已经从2000年上市之初的49.83%被不断稀释至2011年末的16.19%。

  意图非常明显——将中联重科变成像民营企业一样灵敏的公司。同时,在公司体量和技术上,中联重科设计了以并购为主的战略计划。在过去的10年间,中联重科至少完成了12起并购,其中在2001年收购了英国保路捷公司80%股权,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首次海外并购案例。

  换句话说,这些动作都是中联重科发展战略的一种惯性延续。

  但即便现金紧缺的中联重科能够一口吞下凯斯,能不能消化也是问题。业内人士透露,对于中联重科收购的案例,至今仍褒贬不一。最具代表性的是,2007年9月,中联重科花大价钱收购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新黄工),意图快速介入挖掘机和推土机制造领域。但从其后连续三年巨亏的市场表现来看,这次收购的性价比并不高。

  更何况,中联重科还缺少独门秘笈。中联重科的核心业务在起重机和混凝土机械两大板块上,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中联重科在这两个市场上的表现分别逊色于徐工和三一重工。这让中联重科处境十分尴尬。

  坏消息是,针对中联重科“2015年达到2000亿元规模,全球第三”的口号,徐工抛出到“十二五”末营收达到3000亿元的目标,三一重工则表示,到2015年其要实现3500亿元的销售规模。

  中联重科该小心了。

  国有资产流失?

  “本次中联重科挂牌出售中联环卫,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局。”一位长期观察中联重科的业内人士表示。

  可以佐证的是,此次挂牌出售的中联环卫资产中,并不包括品牌及特种车辆生产资质等无形资产。也就是说,中联重科还是有所保留,并没有将中联环卫的核心资产卖掉。

  在中联重科高速发展的最近数年间,环卫机械板块一直是其最为优质的资产,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甚至一度是中联重科所有业务板块当中唯一排在细分行业冠军的一环。它是中联重科荣誉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其真正的拳头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中联重科最主要的两个竞争对手徐工和三一重工[0.00 0.00% 股吧 研报]尚未进入这一领  域。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曾被视为是公司一大亮点,特别是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减缓的情况下,这一板块被寄予厚望。资料显示,中联环卫机械分部2010年度和2011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8.74亿元和29.78亿元,毛利润分别约为5.92亿元和9.17亿元,其毛利率超过起重机械,营业收入增幅超过公司整体增速。

  据上述人士透露,中联重科保留的20%股份,管理层通过长沙合盛购得的最大20%股份,加上弘毅投资最大持股25%,三者之和已经达到65%。由于三者间错综交叉的复杂关系,中联重科的管理层仍有可能最终获得中联环卫的绝对控股权。

  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事实。中联重科的环卫机械板块源头是一家名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标实业有限公司”(下称中标公司)的公司。而中标公司实际上是一家中联重科的关联企业,是由詹纯新等长沙建机院(中联重科原控股股东)高层及相关员工于1999年投资设立,其主导产品道路清扫车、高压清洗车等,为国内最大的环卫机械制造企业。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标公司的真实身份却不为人所知。而中标公司借助与长沙建机院和中联重科的关联交易及资金、技术、渠道等资源,逐渐发展壮大,一度成为中联重科的第二大股东,俨然成了曲线MBO的重要棋子。

  某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8月19日,中联重科拟以1.27亿元收购中标公司全部经营性资产和相关负债,包括民用改装车辆生产领域的特许经营资格、专利技术、“中标”商标及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当年的9月23日,在关联股东长沙建机院没有放弃投票权的情况下,中联重科收购中标公司的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

  詹纯新等人既是长沙建机院的主要负责人,又是中标公司的主要股东,按照相关规定,该起收购已经构成关联交易,关联股东应回避表决。

  此后,中联重科通过收购中标公司,一举进入环卫机械领域,取得了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与国内其他工程机械企业同行相比,可谓一枝独秀。中标公司股东则通过转让股权,获得了丰厚回报,后来中联重科员工持股的长沙合盛和长沙一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公司股东,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即是投资中标公司的收益。

  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成立中标公司起,中联环卫就被中联重科高层所看好,并始终为其私有化埋下伏笔。

  有投资者在评论中联环卫机械板块的发展时表示,环卫产业在公司内部经历了一个轮回:先是“吸血”体外培育,然后卖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经过多年投入,将这一板块做到了市场绝对领先的地位,此时管理层又准备接手回去。“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环卫机械的这个轮回就是‘吸血’成长史。”

  但中联重科执行董事刘权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出售不是放弃”,目前的出售方案只是未来做大环卫机械的步骤之一,不是最终状态。知情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将环卫机械剥离从而单独包装上市,才是最终目的。

  外界质疑中联环卫出售事件的延伸思考是,中联重科的企业性质有没有发生改变?

  尽管,詹纯新曾表示“改制后的建机院仍为国有绝对控股”,但如今的中联重科已经反将母公司长沙建机院收至囊中。虽仍为国有控股企业,但其国有股所占比例经过多次稀释,已经低至16.19%的历史最低位,“绝对控股”的说法已实在有些勉强。

  不过,眼下最让中联重科冒汗的问题是,中联环卫挂牌时间已经两度延后,但至今尚无人问津。申柯表示,“如果到6月26日之前还无人摘牌,公司将做下一步打算。”

  全球第三的目标能实现吗?答案恐怕让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不太满意。

 

  (版面受限,未能转载全部内容,敬请谅解!)

 

 

 

 

 

 

 

责任编辑:冰心

【字号 】 【打印】 【关闭
  
推广:中联重科,卖掉,国资流失,连环局,
Copyright(C) 2006-2013 chinacen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热线:010-63522730  编辑QQ:1371847875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2号 京ICP备13042652号-4